
北雁南飞 | 东北医疗人才困局启示录
- 作者: 乐高
- 来源: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 发布时间:2021-11-26 10:03
北雁南飞 | 东北医疗人才困局启示录
【概要描述】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祝你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 作者: 乐高
- 来源: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 发布时间:2021-11-26 10:03
“每个东北人,对山海关都有种特殊情节。南下的火车刚一进关,万里长城映入眼帘,内心便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入关,不仅是个人轨迹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下,一个群体的大迁徙,里面承载着无数人前途命运的变化史。”
“没考虑那些时代洪流,就是一家老小的生活!房子、户口、子女上学,一切工作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不用操心了。”
而同样娴熟起来的,还有他们积淀的医术。这些东北人在岭南科室,早已成为业务独当一面的“靓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好苗子都是院长老杨(化名)从东北三顾茅庐才汇集到一起的人才。只要人合适,院长可以亲自飞到东北邀请,毕恭毕敬地招待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学科带头人。
机构繁荣,不等于人才繁荣
老杨告诉笔者,“大学刚毕业,改革春风就吹遍了祖国大地。在学校时,广东的老院长打电话让我过去。那时东北重工业已有下滑趋势,下岗大潮让很多人流向南方,背起包我就走了。”老杨认为,说东北医疗不繁荣,那是唱衰东北的片面看法。东三省有全国一流的医学院校,自家的大医院也实力雄厚,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似乎都不缺人。
招揽人才,前途和钱途是重要参考。在东北一些地区相对封闭的管理体系内,医生没有档案哪都去不了,老医院把医生档案卡死,遏制了晋升和换平台的机会,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能完整体现。
但南方一些医院则完全不同,只要医生看得好病,管理层就能想办法挖掘。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给予了东北医生冲破束缚的机会,也给他们铺开了一条新的晋升之路。
读书在东北,就业在南方
医生赵军(化名)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毕业于医学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如今,他在深圳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同于老杨,小赵作为年轻人,对东北的情况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实不仅是东北,全国各大医疗机构,35——40岁的副高职称太多了,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悬在中间没什么前途。熬出头是个奢望,年轻人都想出去闯闯。”

赵军还分享了同学们的故事:哈医大校园内,散步的同学在校园内曾经遇到一个老教授,他已经退休,所教学专业的博士点也取消了,因为“孔雀都东南飞了”,没谁徘徊的,基本没几个留下来。走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前几年,一个哈医大在读的研究生同学,书读到一半,导师就跑到郑大一附院去了。
赵军自己在一所新兴大医院上班。医院穿着白大褂的人,很多都是东北口音。科室间交流病情,只听说话动静,有时真的分不清是在东北还是深圳。
黑土地哺育了我,虽然不能回报家乡,但我所能做的,就是让人知道我是一名黑龙江人,并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自豪。
故土难离,每一位医生都值得祝福
每一个从东北走出去的医生,我都给予深深的祝福。有些东西,家乡确实给不了他们,当家乡的土壤无法成长时,离开是一种理所应当的选择。

李旭感慨道,从现在的城市化路线来看,小地方人口减少似乎不可避免。随着大城市、发达城市逐渐扩容,一些新兴城市群逐渐崛起,东北的医疗人才,乃至其他行业的人才都会加速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东北人口越来越少,医疗市场很难扩充。因为人口基数小,东北上大学比较容易,所以小市场容纳了大量人才,出去也是一部分孩子不得已的选择。
祝福走出去的医务人员,也祝福坚守东北的战友。特别是在东北的小城,大家更要善待他们。如果有一天年轻人所剩无几,随着小城消逝的,是这群陪伴它一起变老的人。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