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回扣线上化?重磅政策发出,「伪医生」们还能开方吗?
- 作者:苗苗
- 来源:《看健日报》
- 发布时间:2021-11-25 10:47
药品回扣线上化?重磅政策发出,「伪医生」们还能开方吗?
【概要描述】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
- 作者:苗苗
- 来源:《看健日报》
- 发布时间:2021-11-25 10:47
此前有声音指出,部分制药企业将合作的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药品销量计入医药代表的业绩考核,授意医药代表用线下学术拜访推动线上处方量,其中不乏药品回扣现象;有的互联网医院还将医生的服务收入和药品销售挂钩,企图「洗白」药品回扣行为。而在互联网诊疗过程中,先开药后「补方」现象也并不鲜见。
了解了上述两种行为,此次意见稿禁止「统方」「补方」就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不少媒体报道,原本很多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药品,在部分平台即使没有处方,只要下单即可发货,其中包括一些精神方面的药物。如果不能「补方」,这种「无方」购药行为更为让人担忧。
由于医保支付方有很大关系,互联网医院平台现阶段发展迅猛,全国各省市均已出台「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的支付政策,一些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已实现医保患者可以在家问诊、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加之疫情推动,催生出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但很多平台的相关法律合规性却还没有完善。
现实环境是互联网平台日益壮大,收益增多,患者用户也逐步增多,但国内的优质医生数量并没有增加,推算下来,分布在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的医生数量不会同步增长。杜绝「补方」,及时开方,这一工作内容目前只能由医生承担,势必会增加医生工作量、延长医生的工作时间,医生只能抽出更多的精力去面对线上患者。
实际上,国内线上诊疗的普及率也并不高,互联网医院近期喷井式爆发,与疫情有很大关联,但潮水退去,线上诊疗是否繁荣尚未可知。线上诊疗基本依据医生的头衔和所属医院来自主选择挂号,目前,线上各大平台注册执业的医生大多来自三甲医院,患者在挂号、问诊时也会优先选择高水平医生,而高水平医生在线下几乎是不缺少患者的,很难分出一部分精力去面对线上的患者。
抛开时间和精力限制,医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工作属于多点执业。虽然国内医生资源非常紧张,应该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盘活医师利用率,扩大医生的工作范围,让医生灵活就业。但实际情况是,在大环境下,只有极少数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而这些医生多点执业的地方并不是线下大型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场所,而是线上平台,这样的形式还是无法解决目前国内医疗资源不平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
在互联网平台诊疗开具处方针对的另一疾病是慢性病复诊。实际上,在意见稿未发布之前,这只是大型医院对内的「护城河」。此前,为了最大程度避免风险,允许开具处方的线上复诊服务只开放给在本院就诊过的患者。对不少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来说,此次意见稿明确了患者复诊需要准备的材料,如果患者出具证明材料后医生即可接诊外院的复诊病人,那么,对这类互联网医院来说就是放宽了服务范围。
医生在线上平台开展诊疗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普通人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国内的诊疗活动基本上以线下为主,线上互联网医疗平台只占据冰山一角。当平台上的用户数量增多,患者和医生好像「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永远隔着一个互联网的距离,到时医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会不会减弱,这些都是医生在互联网执业时需要思考的未来。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