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实施DRG/DIP后医院不宜采用「精细化管理」

实施DRG/DIP后医院不宜采用「精细化管理」

  • 作者:谷会会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3-02-07 11:03

实施DRG/DIP后医院不宜采用「精细化管理」

【概要描述】如何填好病案首页、编对病案编码、做好成本管控,以及如何组建一个跨部门管理团队,成为改革之下每一个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 作者:谷会会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3-02-07 11:03
详情

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规划,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如何填好病案首页、编对病案编码、做好成本管控,以及如何组建一个跨部门管理团队,成为改革之下每一个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王宏志告诉健康界,DRG/DIP改变了医疗市场的「底层逻辑」,其利益机制和治理机制与农村改革的「联产承包」非常相似,但是目前医院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及农村改革,其结果是,医院增产节约的「动力」大增,但是医生动力不足,「压力」却在增大。近期,就医院如何顺应DRG/DIP开展系统变革等问题,王宏志接受健康界专访。


 

DRG/DIP重塑「底层逻辑」

 

DRG和DIP的分组和付费规则都有所不同,其中对医院经济运营影响最直接的,是付费规则。

 

「DIP采用区域总额预算方式,根据相关政策未来三年DRG也将采用类似方式,在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上,DRG将和DIP趋同。」王宏志说道。

 

DIP付费规则的核心是「以病种为单位」和「限额付费、结余留用」,在两个层面颠覆了医疗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是重构「利益机制」,在按项目付费条件下医院「收益与(可收费的)边际成本正相关」,在DIP条件下医院「收益与病例数正相关、与成本负相关」。

二是重构「治理机制」,DIP本质是将「剩余索取权」交给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契约理论」认为这样的配置效率最高,有利于调动当事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自我治理」。

 

DRG/DIP和「绩效考核」是最常用的两个管理工具,两者是建立在不同假设基础上的。医保和医院之间、医院和医生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绩效考核」认为上述委托代理关系属于「完全契约」,即可以设计出一种涵盖未来所有可能情况的契约,可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争议可通过仲裁等方式强制执行。

 

DRG/DIP则认为上述委托代理关系属于「不完全契约」,未来不确定性太多、信息严重不对称、作业标准化程度低,即便能观察到异常,也很难提供切实证据实施有效制裁。按照「不完全契约理论」,此时「绩效考核」作用是有限的,而将「剩余索取权」交给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则是最佳选择。

 

王宏志认为,DRG/DIP绝不仅仅是「控费」手段,而是「绩效考核」效果不佳后的治理变革。

 

 

 

「新逻辑」呼唤「新组织」
 

上述治理机制听起来有点深奥,可是对照现实中类似的案例,其原理不难理解。「DRG和DIP的激励约束机制与农村改革的「联产承包」非常相似,「结余留用」与「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出一辙。」王宏志说道。

 

但是「联产承包」不仅采用类似「结余留用」分配机制,还打破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组织体系,改为「以家庭为单位」,使独立核算和分配单位变小,而DRG/DIP改革仅采用「结余留用」机制,却没有开展类似的「组织变革」,不仅没有缩小核算单位,反而因为医联体等因素,使组织更大、更复杂。

 

DRG/DIP改革的现状是,在医保对医院环节采用了新机制,但在医院对医生环节依然采用旧机制,DIP的「治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没有传导至医生,所以目前是医院有了「动力」,可医生只有「压力」。

 

这个现状犹如农村改革虽然采用承包制,但是依然采用公社管大队、大队管小队、小队管农民的体制,其结果很可能是公社成立多个跨部门团队,对农民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难得到释放,这样的「改革」是很难引发接下来40余年中国经济腾飞的。

 

为应对DRG/DIP改革,医院的普遍做法是由院领导牵头、以医保办或者运营办为主体,成立「跨部门组织」,标杆医院还会开展「绩效薪酬」、「流程优化」等改革。其组织变化的本质,是在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增设「跨部门组织」。「这并不是「组织变革」,反而是对传统体制的固化与加强。」王宏志说道。

 

也许有人认为医疗属于高精尖的公益事业,不宜与传统农业比较。但是,40多年前在中国农村发生的那场变革,不仅引发中国经济腾飞,支持其「治理模式」的经济学理论在几十年后也获得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其「组织模式」也完全符合互联网时代组织发展趋势。

 

「现行管理医务人员的方式并不比管理农民的方式先进,早已经被证明作用有限、被「联产承包」弃用的「工分制」,现在依然在不少公立医院直接或改头换面后被用于管理医务人员。」王宏志对健康界说道。

 

 

「精细化管理」落伍了

 

从「利益机制」角度看,DIP使医院的「收益模式」由「增加服务项目」转为「开源节流」,医院既要增加病例数量,又要节约病例成本(注:DRG略有不同,未来会相同)。

 

医院的「收益模式」对应企业的「利润模式」,在企业界调整「利润模式」并非易事,需配套调整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要素,需要系统地变革。

 

为应对DRG/DIP改革,医院首先应该调整「运营模式」。据王宏志向健康界介绍,「运营模式」变革涉及组织、人员、分配、财务、营销等等内容,有代际标志性的运营模式有「精细化管理」、「精益管理」、「阿米巴模式」,对医疗行业「合伙人制」、「长庚模式」、「主诊医师负责制」等模式也值得借鉴。

 

对于「精细化管理」,王宏志认为学界对其有公认的定义,其主要内容包括严格的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增设跨部门机构,如运营管理部、DRG/DIP领导小组等。

 

王宏志认为「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员工是被管理的对象、参与管理的程度低。其管理产业工人的方式曾被卓别林拍成电影批判。那个时代流行的管理格言是「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

 

对于「精益管理」,王宏志向健康界介绍这是一种系统地识别和消除浪费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消除非增值活动来加快流程速度(流程效率),提升利益相关方的价值。王宏志认为「精益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流程改善、能力开发和变革管理。

 

「精益管理」最大的改进是重视「员工参与」,这与「精细化管理」将员工视作「管理对象」有很大的不同。「精益管理」重视「流程改善」而对「组织变革」重视不够,这或许是个缺陷。

 

对于「阿米巴模式」,王宏志介绍这是将组织划分为小集体,然后通过与市场挂钩的独立核算制度加以运营,由此在公司内部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者,同时实现「全员参与经营」的管理方法。

 

有些人将「阿米巴模式」与「承包制」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存在本质区别,「阿米巴模式」采用「量化授权」方式,一方面授权以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为前提,另一方面授权水平是差异化的,其授权是可控的。

 

「阿米巴模式」与咨询行业和律师行业常用的「业务合伙人」制度有相似之处,与区块链领域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非常接近。当今时代流行的管理格言是「高铁跑的快,节节有动力」。

 

「应该说,没有一种运营模式是完全符合公立医院现实需要的,更没有一种运营模式适合所有医院。」王宏志对健康界说道,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再讲「精细化管理」了,「精细化管理」在100年前管理工人就受到批判,更不适合于标准化程度低、知识密集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