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平安医保科技面临重组?一只蓝血独角兽的探索和挣扎

平安医保科技面临重组?一只蓝血独角兽的探索和挣扎

  • 作者:谭卓曌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11-16 10:46

平安医保科技面临重组?一只蓝血独角兽的探索和挣扎

【概要描述】半个月前的10月21日,当“平安集团拟出售平安医保科技”的消息传出后时,这个炸弹般的“传闻”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平安集团否认。但一些事情却在悄然发生。



10月22日前后,平安医保科技的百余名员工得到通知,和集团内部业务相关的审核等业务基本暂停,进入重组前的资产核算阶段。经多方求证,平安医保科技部分业务进行重组,目前正在寻找买家。

  • 作者:谭卓曌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11-16 10:46
详情

 

 

半个月前的10月21日,当“平安集团拟出售平安医保科技”的消息传出后时,这个炸弹般的“传闻”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平安集团否认。但一些事情却在悄然发生。

 

10月22日前后,平安医保科技的百余名员工得到通知,和集团内部业务相关的审核等业务基本暂停,进入重组前的资产核算阶段。经多方求证,平安医保科技部分业务进行重组,目前正在寻找买家。

 

最有可能入主的是中移动控股的一家医疗大数据公司——联仁健康。据业内人士判断,这家注册资本20亿的公司如果要参与,只有可能是领投——“它(平安医保科技)太大了,一家吃不下去。”

 

成立仅6年的平安医保科技,曾被平安集团寄予厚望。这家从医保控费入手、主打医疗科技概念的公司,成立2年便完成了首次融资,规模为1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8亿。当年单就这一笔融资数额,吊打了中国当时众多创业企业,可谓出道即巅峰。

 

在那一年,201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首次推出“中国十大独角兽榜”, 估值在10~100亿美元之间的创业领跑者,被称为“蓝血独角兽”,风光无二的平安医保科技,毫无悬念冲进了榜单。平安医保科技首任董事长兼CEO是平安集团负责养老保险的高菁,他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保险行业,是公认能力强、有想法的保险界“前辈”。张林出任平安医保科技总经理,在加入平安之前,有横跨医疗和IT行业的工作经历。

 

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便是长达3年的业务“迷茫期”。最初,平安医保科技抢占医保控费先机,一举完成开局大好的“百城大战”——中标20多家中国城市的医保控费系统。从中国近万亿的医保保费分一杯羹,是无数家保险公司的梦想,那些医保数据,像一个沉睡的金矿。

 

但像其他公司一样,最终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只能卖一套几十万、最多百万的软件——而软件赛道,早已有东软、万达能信息化公司布局。随后,平安医保科技开发的为中小险企赋能的商业健康险产品或系统,也因整个大环境的付费意识不强,即便理念超前,也难以马上找到盈利模式。

 

这几年,平安医保科技搅动业内的存在感,只剩下了不断在各医保信息化公司高薪挖人、挖来的人频繁离职的动荡。其中的一个离职群就高达500人——这是微信群的上限。在医保信息化领域的人,最近几年,对平安医保科技的感受比较“诡异”:去的人很快离职,管理层总换,但一直有猎头不断电话高薪挖人。

 

最大也是最近的一次团队动荡,来自2019年初,方蔚豪从平安融资租赁赴平安医保科技,正式出任联席董事长兼CEO。高菁重回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长,同时兼任平安医保科技联席董事长,于2021年9月末从平安集团离职。

 

此前探索的商保业务团队人员大规模离职。原来主打科技的4、5个IT团队,在管理层不断变动之下,解散的只剩一个——之前没有探索出眉目的商保尝试,几乎被全盘否定。“当时,这意味着平安医保科技要放弃本应是立身之本的几项重大业务,或许再坚持走一下就通了。”一位在2019年那次离职潮中离开的员工不无遗憾。

 

戏剧化的是,在平安医保科技重组消息流传最盛的阶段,11月8日下午,被传可能参与平安医保科技重组的联仁健康召开2021年干部扩大会议,任命高菁为联仁健康总经理。如果传闻属实,高菁也许会和平安医保科技再次相遇。

 

 

-01-

蓝血独角兽的打造:平安下的什么棋?

 

 

 

2018年,对平安医保科技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年份。成立近两年,首轮融资高达11亿美金,是外界所看到的它的“高光时刻”。时任平安医保科技董事长高菁表示,医保科技还只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孩子”,目前的创业模式,一切都靠团队去自己摸索。彼时,平安医保科技已经有2000名员工——在2014年,这家公司还隶属于平安集团养老险的一个部门,只有不到20人,业务也只集中在平安养老险的医保事业部上。

 

一家软件服务公司的老总回忆,当年,员工不断被平安医保科技高薪挖走,“被挖走的,都是有一定资历的人,包括产品总监、营销总监。到了平安医保科技之后,工资翻了一倍。”一问世就到达了企业至高点的平安医保科技,此后却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三年的时间,它演绎了一个叫好又叫座,却又无法落地的悲情故事。

 

高起点的平安医保科技,一开始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作为从深圳这一改革试验田起步的企业家,平安创始人马明哲的危机意识在保险界颇为少见。早在2008年,他就开始筹划平安向科技领域拓展。按照马明哲的思路——平安发展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第一个10年先是做保险,第二个10年是综合金融,第三个10年开始做“金融+科技”。

 

而平安医保科技从诞生开始,就被寄予平安“第三个十年发展战略”的厚望。平安集团高管都持有一些平安医保科技的股份,这意味着将这家公司从利益框架上就和集团绑定。“灵活的股权激励措施,是平安相比一些国企的优势,证明平安真的是想做好这一板块。”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平安集团科技板块下已有的四大“独角兽”各有侧重,陆金所控、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均已上市。最先由养老保险的医保业务部门孵化出来的平安医保科技,并不是想不清楚方向,它要做的就是,通过医保数据来开发商保产品和系统。

 

平安医保科技的这一商业版图极为明晰,高菁曾公开解释,“平安医保科技的商业模式首先是2G,破解医保基金控费难题;继而是2B,帮助医院、药企、药店、商保公司提质增效,具体到商保业务,主要帮助中小险企节省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做大客户增量;2C是为参保人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养老金领取、异地就医结算等,这些服务最终将集中到手机服务终端上。”

 

这也是写在平安医保科技官网上的三大主营业务——智慧医保,全面赋能各级医保局;智慧医健,打造医药的综合支付管理平台;智慧商保,以科技赋能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通俗理解为,医保控费仅仅是第一步,延伸至后面的商保赋能业务,才是更重要的赢利点。一位医疗信息化公司负责人告诉深蓝观,三医联动,可以为医保节约资金,这不仅是平安的尝试。他们也曾想在南边一个省份实践,但因为地方政府没有人拍板,而被搁浅。“从保险切入做医疗,几个大保险公司走的路径不同,平安走的是相对创新的一条路,并没有什么错。”

 

另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平安医保科技的本质是平安在综合金融,金融科技、医疗领域、医疗付费这四个领域研发了很多科技项目,公司想对外进行科技输出。

 

 

-02-

医保控费之外的千亿市场

 

 

时间回拨到平安医保科技成立伊始。2015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下文称意见)。目标极为明确,在2016年,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

 

政策释放出来一个强烈的信号——医保控费市场将有望实现快速增长。这个信号,引起了嗅觉敏锐的资本的关注。当时,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商保收入、平台管理、健康管理这些大数据业务是之后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这一蓝海市场价值有望超千亿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虹控股(日后的国新健康)、东软集团、卫宁健康、久远银海、万达信息纷纷布局医保控费领域。企业之所以跑马圈地,都意在大数据——获得大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分析,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设计,帮助受保客户进行健康管理。

 

相对于传统信息化企业、盘踞其中的互联网“厂牌”而言,平安医保科技在这个领域算是半路入局者。除了平安医保科技之外,中国太保、中国人寿等传统保险公司也纷纷进军这一业务领域。

 

一位平安医保科技的核心员工也感慨,最初的医保科技是从平安养老险政府事业中心孵化出来的,平安养老险是从平安人寿团险事业部剥离出来的。“一开始起步拓展这个赛道已经比成熟的公司晚好几年了。”

 

但“保险系”也的确有自身优势——在商保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支付方经验,对医保运作和系统情况也较为了解,并且其智慧医保可以和自身的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打通。这批黑马,虽然闯晚了,但开局非常亮眼。在此之前,为医保提供技术支持的主力军是中国13家金保系统厂商。但在2020年,医疗IT头部公司、“保险系”企业则成为中标医保局项目企业中一股新势力——截至目前,平安医保科技累计中标25个省医保平台建设工程项目。

 

对于医保信息化领域的“新人”而言,平安医保科技迈出来的第一步,一点不差,起码交出了一份能看到的成绩单。但医保控费,并不是一条能迅速盈利的康庄大道。从几家医疗大数据服务领域的行业新龙头的历史业绩看,亏损基本是家常便饭。

 

医保资金流水量很大,为何这些企业吃不到蛋糕?一位行业人士分析,医保基金运营属于公共产品,按照公益原则实施运营和支付,千亿的医保基金,是不能随便动的。提供医保风控和控费产品和服务企业,不能按比例抽成,也不能收取运营费用,只能由基金管理机构支付IT集成费用,走政府招投标项目,实际收入十分微薄——这是医保这块业务无法盈利的根本。

 

平安医保科技,则是在“百城大战”的实践中,交了学费。

 

 

-03-

百城大战下的艰难

 

 

2018年,平安医保科技向(地方)医保局输出FWA——一个关于反欺诈滥用和不合理用药系统。当时喊出的口号是“一年签下100个城市”。平安医保科技也做到了。随即发现,项目不仅不盈利,且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多方不讨好”的局面。

 

一个曾经在平安医保科技任职的中层提及,“当时管理层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开展一个亿的大病业务,通过我们系统控费,如果省下了1000万,这笔钱,政府能让利到保险公司。”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大病业务也好,政府业务也好,属于专款专用。“跟政府部门交流过,一开始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老百姓交的大病保险、基本医保的钱,一分钱都不能挪用。”于是,盈利点最后只剩下“卖系统”。但在一些地方,“系统”甚至用不起来。

 

“最初为了百城大战,公司下了签约、上线指标。签约一个,就算完成一个指标。但在很多地方,签约实际上是虚的。一部分是先签个约,先不收钱,地方先试试。有的地方签约了以后没人用,也不往外推广。”上述人士透露。

 

而对于真正落地的系统,医生、医院、医保,三方都有芥蒂。一些地区的医生极度讨厌这一系统。一位知情人透露,“医生看病总共也就这么两三分钟,给患者多开药,是长期客观存在的事实。外面排队候诊一大堆病人,这边系统又不断跳出来提示,需要医生一次次按掉。医生觉得很烦,不太愿意用。”

 

他回忆,曾遇到一位医生,给一个成年人开了儿童用药,来治疗咽喉炎。后来才得知这款成人用药,药房没货,只能用效果相似的儿童用药来替代,但系统就会弹出用药不规范的提示。“医生就会抓住我们一个不科学的地方,来抵制这个监测系统。”

 

不得已之下,系统应用场景被放在了“事后使用”上。即,医保稽查局会定期跑一遍监测数据,看有没有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原平安医保科技员工提及,“事后监测存在的问题在于,事后扣款比较困难,钱已经扣了,患者也已经走了。”

 

最好的办法则是医保不跟医院结算,根据监测系统来测算。这无疑改变了某些医保局的工作方式。一位地方医保局负责人提到,医保部门以往对医院的管理比较粗放。先提前拨付80%的医保资金给医院,如果医院年底表现好了,在剩下的20%的医保资金里面,再拨放一部分。

 

这种粗放的管理,没有任何成本。一般而言,大医院对于医保最后扣多少,不太在乎,小一点的医院也不会对此有反对意见。“但现在,用到采购的第三方的监测系统,财政出了这么多钱买系统,医保会考虑,怎么能将医保基金节省的更多?”

 

医保政策每年有所调整,意味着系统每年需要优化。对于企业而言,每年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支出。“并不是完全没有营收,有些地方政府也给了我们一些钱。但整体来说,这块属于鸡肋,好不容易打进医保部门,一边是收费有困难,一边运维成本又高。医保政策每年迭代更新,如果不及时维护的话,临床使用感不好,人家会诟病你,就更不愿掏钱。”

 

 

-04-

赋能中小企业事与愿违

 

 

平安医保科技原员工告诉深蓝观,当时,商保产品想对外输出,设计了三个产品:保险产品设计、智能风控产品,还有健康管理服务产品,这三条线,瞄准的都是中小险企。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出台新的《健康险管理办法》,要求在人身险公司、健康险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经营健康险必须要有健康险事业部。在这种情况下,财产险公司纷纷都成立健康险事业部,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一块增量市场。但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人力、产品,还是系统各个方面,没有相关积累,需要有外部公司对其赋能。

 

赋能中小险企这一概念,平安医保科技在2018年已经提出,领先于政策诞生。但在现实中,输出产品的困难远大于想象。

 

“投入风控系统的建设,需要甲方公司有预算,都是几百万的预算,我们亏本卖也得几十万。”上述人士提及。对于财产险公司而言,健康险这一块业务占比非常少。哪怕至今,六大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是走了漫长的三五年时间,才实现盈利。

 

要做如此大的预算,中小险企业往往比较现实,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之后,往往给出平安医保科技一个客气的回复——“我认可你们的东西,挺好,但我没预算。”

 

在保险产品设计研发这一块,囿于没有太多知识产权保护,平安医保科技的一位高层不得不发出“我们很弱势。”的感慨。像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保险想法,去给其他公司一讲,产品形态做完了之后,其他公司就知道这个产品该怎么设计了。

 

吸引点集中于定价上。毕竟这种创新性的产品定价,需要有数据基础。平安医保科技有天然的数据优势去做定价。“但给了这些企业定价框架后,有一些胆子大的(企业),按照线性化把费率完善一下,就成他自己的产品了。”

 

为了卖给中小险企创意,平安医保科技一开始设定,这些企业只需支付产品设计费用,通过合作一起开发产品。“企业们听得很感兴趣,但往往就没有然后。”既然中小险企不买单,上述人士提及,“我们就改变套路,免费给你设计产品,在健康保险的风控上收费。”

 

平安医保科技虽然有足够实力获取丰富的数据源、构建精准的风控模型。但在对外输出的时候,需要向中小险企解释风控模型到底是什么,但不能告知他们模型的具体规则。“我只能对这些企业说,这是一个黑匣子,但如果是黑匣子,中小险企找不到再保公司兜底,它的产品还是无法运行,这仍旧是一条死胡同。”

 

一位曾经在平安养老险事业部负责理赔的员工感叹。团队在做理赔时,也在做平安内部的风控。“我们内部自己做,是有价值的。一旦要对外输出,把它卖钱变现,就要给人家说清楚,又不能把我们的商业秘密全盘托出,这很为难。”

 

在一位深谙保险行业的分析师看来,平安医保科技的对外输出之路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险企业不敢和平安合作,因为平安的系统会获取这些企业的数据,“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技术、流程和数据交给平安。”

 

于中小险企同行而言,中国平安是学习的老师,也是要提防的对手。

 

 

-05-

医保数据开放尚无先例

 

 

在2016年,一场“创新驱动与资本引领高峰论坛”上,华数康首席财务官郭黎峰针砭时弊分析过——未来医保控费软件收入这一块将不是行业盈利的重点,尤其在事后控费方面。业内各公司看重的是各入口背后对应的大数据。

 

这是包括平安医保科技在内的众多医保控费企业,在一块并不赚钱的领域仍热衷跑马圈地的动机——医保数据。“以前医保科技拿了很多数据,我们对外产品设计凭什么定价?是因为有这些数据,这个数据是在我们的系统上跑了一遍,但我们不能拿出来。”一位曾在平安医保科技商保部门任职的员工强调,医保数据要有授权使用范围。

 

 

一旦对外应用数据,属于“偷数据”。

 

 

一位行业人士强调,不同于医疗数据行业已经对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脱敏、商业化已经有一定探索,医保数据的开放尚无先例,各地医保局监管更为严格。“医保数据太超前缺乏应用和落地的基本环境,是目前平安医保科技的主要困境所在。”

 

这不是平安医保科技一家公司的困境,而是所有医保信息化服务商焦灼所在——数据所有权、访问权,边界到底在哪里?比方说,在医院里产生的数据,医院有什么权利,老百姓有什么权利,厂商有什么权利,政府又有什么权利?这是一个行业,至今没有厘清的问题。

 

在数据上,平安医保科技并不占据绝对优势。一位知情人透露,“医保经办最多的是国企,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占了80%,平安的数据并不多。”

 

 

-06-

平安医保科技的未来

 

 

2019年初,高菁不再是平安医保科技CEO,他仍旧是平安医保科技联席董事长。他口中“快速成长的孩子”,终究没有成为巨人。接棒者方蔚豪,自2012年加入平安,参与创立平安租赁,同时他也兼任平安好医生董事长。

 

方蔚豪将医疗租赁这一块业务,注入平安医保科技,扩充成智慧医保、智慧商保、智慧医健、点创租赁、健康(检测)中心,五大业务板块。一位接近平安高层人士认为,“这一调整,使收入规模上去了一些,但并没有力挽狂澜。”

 

平安医保科技在高光时期,不断挖人,又迅速迎来了它的动荡,在很多人印象里,平安医保科技一年换一波管理团队。一位软件公司负责人提及,“我们一直和平安医保科技有合作。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帮人换了,又搁置下来,过了两三个月、三四个月又来新来一帮人,然后再谈,谈完了以后又换人。”

 

“永远都有猎头找我说,平安医保科技那有一个特别好的职位,好像他们永远在招人。”一位互联网医疗服务商回忆。一些老员工更多的是感慨——原先的平安医保科技是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陪伴平安养老险成长、在行业摸爬滚打的“保险人”;一部分人是从外部招的有医保背景的人;还有一部分是it背景的人。这三部分人,是平安医保科技成立时的核心人员。

 

但随着平安医保科技组织架构调整、方向摇摆,陆续走了上千人。“老人基本都走了,没有超过三四年以上的,全都是新人。”

 

面对平安医保科技即将重组的“传言”。一些激进的离职员工认为,平安医保科技早该重整,一直在亏损。公司每年的盈利是靠融资的那一笔资金投资运作,拿这部分收益来贴补到员工的工资以及一些亏损投入。

 

一些深度参与平安医保科技建立的员工,体现出了更多的温情和遗憾:“它的战略起初是超前的,但是超前太多,和整个市场大环境不匹配。”在市场上,被传言的接盘者之一联仁健康在成立伊始也颇受关注。

 

这家2019年11月份成立的公司,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部署、中国移动牵头组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司。它被大家熟知的另一重身份,则是作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运营商国家队,于2020年12月,成功获取山东省唯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主体资格,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

 

在一些民营医疗大数据厂商看来,联仁健康业务的核心,始终都是在做产品的整合。联仁能拿到的资源和项目,确实是很多民营企业没法涉及的,尤其是数据这一块。而戏剧性的是,2021年11月8日下午,高菁加入联仁健康,担任总经理。

 

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去年年底开始,大的信息化厂商都在做业务收缩。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在缩水。“原来卖200万的东西,现在可能市场竞争更恶劣了,80万甚至三五十万,企业就做了,有些公司就倒闭和破产了,小的公司今年熬不过去的特别多。”

 

形势普遍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之间重组,势必是一种趋势。但吞下平安医保科技后的公司,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平安医保科技?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