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由“龘龘”想到孔乙己的“茴字有四样写法”

由“龘龘”想到孔乙己的“茴字有四样写法”

  • 作者: 王秀华
  • 来源:原创
  • 发布时间:2023-12-21 10:36

由“龘龘”想到孔乙己的“茴字有四样写法”

【概要描述】更重要的是,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家是到故纸堆里寻找灵感,还是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是借助生僻字吸引受众眼球,还是用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激励大众投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这当是一个不容小觑、不可回避的问题。

  • 作者: 王秀华
  • 来源:原创
  • 发布时间:2023-12-21 10:36
详情

 

前几天从网上看到,2024年春晚主题发布,内容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龘”为何字?何解?一头雾水,雾水一头。好在网络查找方便,于是就顺手查了一下,才知道“龘”字音同“沓(dá)”,意思是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在十二生肖中,唯独龙是一个神化了的象征,它腾飞起来的样子,是不是呈“龘龘”状?前有古人造就此字,后有今人为之背书,想来大概如此吧?

 

知道“龘”这个字怎么读了,也知道它的意思了,可心情怎么也无法好起来。为嘛?明明平时视读书为乐事,怎么连人家都提炼成春晚主题的字都不认识呢?自己这些年书都白读了?借用那个广为人知的小品中的半句话—人和人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由此联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尽管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但还是穷困潦倒,连酒店的小伙计都不拿正眼瞧他,且在最后连欠酒店十九个钱也没还上,就不知所终了。

 

至于春晚,笔者已经多年未看了。但有关央视春晚的记忆,却一直珍藏于心。

 

几年前我在一篇小文中提到过,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央视春晚是同阖家团圆、吃年夜饭一样重要的事情。无论小品也好,歌舞也好,相声也好,都带来极大的欢乐,且久久回味不已。记得当时还发生一件趣事,因为农村邻居没有电视机,看春晚时就到我家,神态中还透露出些许忐忑。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黑白电视荧屏,等待春晚时刻到来。有的人还口中不断叨念:“快了,快了!”见屏幕上还是两个主持人侃侃而谈,年幼的女儿愤而哭喊:“下去,下去!”人家当然不会按照你的指令下去,级别不够呗。

 

几十年过去了,有几位当年共享此欢乐的亲人也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当年观看央视春晚时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的情形,却依然清晰如昨。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央视春节晚会之所以对我和亲人们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一是当时文艺产品特别是优质文艺产品较为稀缺,可供选择余地很小;二是春晚推出的节目雅俗共赏,生活气息浓郁,且很好地发挥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功能,所以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另外还有一个时间窗口问题,在特定时间将精美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精准的“定点投送”,焉能不受欢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公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的承载平台会长时间一成不变地存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央视春晚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全民看春晚,街头巷尾议春晚之“春晚现象”的记忆,想来却不会同步消失。

 

但更重要的是,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家是到故纸堆里寻找灵感,还是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是借助生僻字吸引受众眼球,还是用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激励大众投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这当是一个不容小觑、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年的孔乙己连茴香豆也数着吃——动不动就嚷嚷着“多乎哉,不多也”;其诚信度固然不低,但最后却一直欠酒店十九个钱不还,鲁迅对其原因委婉道明。

 

想想现在,不用说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就是连普通人的生活水准,也远非当年孔乙己所比吧?可有的人为什么甘愿做精神上的孔乙己呢?

 

百思不得其解!

 

今年的春晚还是继续不看吧,大过年的,如果让那两个字刺激更加自惭形秽,何苦呢?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的文章及图片是以同广大读者交流互动为宗旨,无商业活动,并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定作者及来源,本网都会标注,且本网不负有任何法律责任,如有异议请与本网联系。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