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打造数字化医共体“萧山样板”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打造数字化医共体“萧山样板”

  • 作者: 张园园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2-07-25 11:18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打造数字化医共体“萧山样板”

【概要描述】如何在医共体人财物没有完全打通的形势下,变“单兵行动”为“集团作战”,实现业务融合先行?在此情况下,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的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新路径。

  • 作者: 张园园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2-07-25 11:18
详情

如何在医共体人财物没有完全打通的形势下,变“单兵行动”为“集团作战”,实现业务融合先行?在此情况下,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的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新路径。

 

“真是生死一线之间,要不是你们,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2021年的一天,浙江省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来毅在EICU查房时,恢复良好的韩大伯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道谢。

 

原来,70多岁的韩大伯因为气促咳嗽,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山分院就诊。上厕所时,他突然两眼一黑,栽倒在地,家人大声呼喊也毫无反应。

 

显示屏上呈现出韩大伯在救护车上所做检查的实时监测数据等

 

在医共体总院下沉专家莫高峰的指导下,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等各项抢救措施。其后,专家经过评估决定将他送至医共体牵头医院——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途中,救护车随车医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检查,与此同时,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正紧盯着抢救室的显示屏。

 

显示屏上呈现的是患者所做检查的实时监测数据,同时,系统还智能估算送达医院的时间,并共享车内的急救画面和路况信息。急诊科医生同步完成了信息登记和急诊评估,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次医共体内联合快速救治,正是萧山数字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姚晓聪介绍,萧山区医共体建设始于2019年,按照服务能力以及区域布局和数量,萧山建立起四大“医共体”——区一医院医共体、区中医院医共体、区三医院医共体、萧山医院医共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被纳入,以此形成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其中,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覆盖4家区级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1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8个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服务人数占辖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如何在医共体人财物没有完全打通的形势下,变“单兵行动”为“集团作战”,实现业务融合先行?在此情况下,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的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新路径,“业务融合先行没有信息化支撑,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率先迈出这一步,最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01
数字化赋能医共体

 

在医共体框架下,信息化如何建?是全部推翻重来,还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现实很快给他们抛出一道难题。

 

姚晓聪坦言,从单一机构到集团化管理,一方面,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每一家医院也经历了数次信息化迭代,很多软件系统、数据信息库等相对独立,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当时省内对于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意见和指导方案。

 

压力随之而来。“那时,我们也面临很多抉择,完全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姚晓聪表示,经过多方考量,医共体总院最终选择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钉钉平台、电信专云专网,通过数据治理,快速实现医共体信息共享和业务融通。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建成了钉钉架构下的新组织体系,不仅仅医共体内部,在医共体之间,也建立了组织关联,实现了全区一张网;而且,通过数据的实时分析,实现精准管理;同时,无论是在移动端还是电脑端都能随时查阅患者的跨院资料,实现会诊、转诊无缝对接;此外,把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及居民关联起来。仅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医共体建设达到了“新组织、新管理、新运营、新服务”的标准要求,很快该模式在整个萧山地区得以复制推广。

 

数字化医共体大会

 

姚晓聪介绍,通过医共体的管理应用、专科医生的移动应用、家庭医生服务、居民健康管理,医院端、医生端、患者端、服务端完成四端在线,实现数字医共体协同。他以数据在线调阅为例,借助移动医生工作站功能,每个医生管理的患者数据都能在钉钉上实时查看,医生查房时不必再像往常一样带着厚厚的病历本了。

 

不仅如此,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基于数据在线调阅平台,还率先推出了“天翼超影”云影像服务,将互联网技术的福利带给广大患者。与常规云影像不同,“天翼超影”除了秒级调阅影像外,还提供患者端推送服务。患者做完影像检查后,掏出手机微信“扫一扫”,便可以获取影像和结果报告。经过实名认证和验证绑定,本人可以随时调阅在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就诊数据。

 

通过数字化赋能,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成为灵活的“巨人”,资源整合更高效,协同更顺畅。利用统一的信息平台,把“智慧医疗”贯穿于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全流程,积极做好医疗资源下沉工作。

 

“家门口的专家”穿梭于社区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并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成立区内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为情况紧急的患者,如胸痛、卒中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节约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疫情期间,医共体总院各单位间实现了患者转诊不停顿、不辗转,转院的过程中专家同步在线会诊,快速制定诊疗方案,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

 

同时,医共体内推进电子健康卡与电子社保卡(医保卡)“两卡融合,一网通办”,用“机器跑”“数据跑”“网上跑”“医生跑”代替患者跑,有效构建了全程一体、协同高效、连续闭环的医共体诊疗服务新模式。

 

02
“健康大脑”助力“五个不出村”

 

“不用排队挂号,开住院单,就可以直接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了,这远比之前节省时间和精力。”家住楼塔镇的俞大伯为医共体智慧医疗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前不久,签约家庭医生为身体不适的俞大伯初步诊断后,建议其住院治疗。经过会诊评估,医生为俞大伯向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入院准备云中心”提出住院申请,相关审核很快通过,俞大伯无需再去医院挂号、就诊,直接在线上办理了入院。

 

患者凭“入院准备云中心”的预约记录,办理入院手续

 

姚晓聪介绍,“云入院”是萧山区“健康大脑+智慧医院”的一个应用场景,更是浙江省智慧医疗数字化改革和“最多跑一次”迭代深化基础上衍生的惠民措施。

 

据悉,“入院准备云中心”既有传统入院准备中心的一站式入院服务,也通过数字化整合医共体内所有的床位信息,将床位由科室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控,还融合了检验、超声、心电等检查服务,患者不入病区就可以完成预约检查,避免在病区和检查科室之间来回奔波,实现住院模式流程优化。与此同时,患者入院的相应信息实时反馈给基层医生,也实现了云端区域入院服务流程闭环管理,免去了患者重复挂号、重复检查,让就诊更为精准。

 

“这在基层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有效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姚晓聪介绍,仅今年5月份,就有179位患者办理“云入院”。

 

据悉,2021年3月以来,萧山区加速健康医疗数据全面融合共享,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健康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区域和全民健康管理的“大脑”和“中枢”。姚晓聪表示,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与“健康大脑”有机融合,探索推进“五个不出村”。除上述“办理入院不出村”之外,还有“慢病配药不出村”“常规监测不出村”“常规检验不出村”“康复护理不出村”。

 

姚晓聪以慢病为例分析,近年来,萧山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全区165万建档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就有40.8万余人、糖尿病超8.7万人。此外,不少老年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有时候患者在一家医院不一定能够配齐所有药物。

 

梅林社区卫生服务站“慢病配药不出村”居民签约现场

 

在此情况下,医共体通过“健康大脑”对村镇用药规律的人群,出村配药人群及其用药目录进行筛查,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为基础进行配药,对于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则做个性化配药处理。“通过数据支持,患者配什么药、多大剂量等一目了然,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开方配药,切实帮助患者减少往返城区大医院的奔波周折。”

 

家住瓜沥镇梅林村的村民王阿姨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作为萧山区“两慢病”的重点管理对象,她曾从村卫生服务站领到一台智能血压监测仪,每天测量的血压数据会自动上传到她的签约家庭医生——陈医生的数字家医端。

 

陈医生通过家医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所有签约居民的血压、血糖等数据,并对居民诊疗及公卫数据进行自动连续性分析。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直接预警,提示陈医生跟进随访。家庭医生端可同步进行主动干预,实现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王阿姨和他的子女都觉得,这样的“监测不出村”既方便,又放心,还有医生随时“保驾护航”,居民更多了一份“安全感”。

 

03
聚焦精准医疗和服务

 

据了解,萧山区“健康大脑”已经梳理出全区165万健康建档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全区一万多名医卫人员的能力数据,以及全域24372种疾病、8773万人次分时段发病率排序等疾病图谱数据。与此同时,全区还有十余个围绕管理侧、医院侧、居民侧的场景应用陆续启用。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姚晓聪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和思路。一方面是建设数字化大病重症专病中心,中心将做到集筛查、预防、治疗、管理于一体。他指出,“健康大脑”提供的数据是调整业务和学科的重要依据。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3年来萧山区有记录的肿瘤患者达到41000余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甲状腺恶性肿瘤、胃肠恶性肿瘤、支气管和肺部恶性肿瘤。姚晓聪以建设胃癌专病中心举例,通过大数据筛选出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等高危人群,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姚晓聪提出将探索打造“一码全程”,强化各应用场景业务流程再造,包括一码监测、一码就诊、一码急救等。比如,推广数据化监测设备——血压、血糖监测仪等,居民只要扫码,相关数据立即存入“健康大脑”档案中;遇到需要急救的患者,施救人员现场扫码,可以呼叫患者的紧急联系人以及120急救中心,同时把患者的原始数据、急诊急救数据等发送给接诊医院的指挥中心,增强急救效率。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数字化发展,精准医疗和服务逐步落地。”对于精准医疗,姚晓聪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它不仅仅是指技术范畴的精准,其外延仍需扩大。包括医共体不同院区之间,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与专家之间的精准定位与协作等。比如,通过数据化支撑,形成序贯性的分级治疗,筛查以及早期治疗放在社区,疑难重症则转入区级医院。

 

与此同时,姚晓聪还提出要精准服务对象。他分析了这样一种情况,针对慢病管理中心,医院学科团队要准确把握所服务的群体,提供全程、长期的管理。假设一位家庭医生签约了1000位高血压患者,同步管理可能顾不过来,那么,可以根据其血压水平进行红黄绿三级画像,分类管理。红色代表高危人群,需要医生马上干预,这类患者可能仅占5%;黄色代表中危人群,可能占2-3成,需要医生日常关注提醒,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干预;绿色代表低危人群,占到绝大多数,他们的血压控制以及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好,针对这类患者只需定期推送一些健康知识即可。姚晓聪直言,精准服务对象非常关键,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家庭医生管理和服务效率。

 

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这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总时间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将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加快数字化推进的脚步,探索出更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应用,努力实现上下贯通,让更多百姓享受改革红利,为全省甚至全国提供医共体改革的‘萧山经验’。”姚晓聪说。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