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再提人工智能,公立医院如何「破局」?
- 作者:玉玲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1-03 11:56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再提人工智能,公立医院如何「破局」?
【概要描述】很显然,人工智能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新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那么,人工智能与医疗该如何结合?公立医院该如何算好「经济账」?
- 作者:玉玲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1-03 11:56
疫情之后,医疗服务产业正在加速以治疗为主向以健康服务为主转变,由此推动健康体检、健康调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预防、康复类业态快速成长。
这与致远慧图的发力点不谋而合:以AI助力「预防」,用人工智能解决眼科领域临床实际问题。「我们希望打造出涵盖全眼科、全年龄段、全诊断流程、软硬件一体化的视觉健康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孙宇辉说道。
从需求侧,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糖尿病确诊患者已达到1.16亿人,预计 2030年,国内糖尿患者群将达到2亿人。在糖尿患者群中,根据「中国糖网筛防工程」2016年数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群体30%~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的致盲性眼病。
但据《201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眼科医生仅69961人。因眼科医生数量有限,门诊筛查率不足10%。即,一面是缺口巨大的筛查人员,另一面是数量巨大的待查人群。在此矛盾之下,孙宇辉表示,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如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MD(黄斑区病变)等的筛查和检测方面已有众多研究成果。致远慧图希望能以AI为助手,帮助医生完成大量的筛查工作。
另一方面,除了自动识别图像之外,致远慧图在产品设计中还会充分考虑到医生的工作习惯。具体来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严重程度分为四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和PDR。根据诊疗标准,中、重度NPDR和增殖性DR (PDR)的患者需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治疗。但一般产品中,AI只能给出「转诊」与「不转诊」的建议。

「因为眼底没有触觉和痛觉神经,所以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或者其他警示性体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晓率在农村可能只有不到30%,这部分病人不去看,加上医生也少,等视力下降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失明。」雷博说道。
要落实分级诊疗目标,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需要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改变基层现状。这是致远慧图产品的另一大目标,通过建立AI远程医学中心,以技术创新去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让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有效服务患者,真正实现「强基层」的分级诊疗目标。
健康界了解到,2015年起,河南省人民医院投入建设覆盖全省省域的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了覆盖138家地市级、县市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在此过程中,致远慧图作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提供方,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希望通过分级诊疗,把人工智能AI系统放在县医院,病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眼底照片筛查,我们医院从2017年一直在推分级诊疗,互联智慧。希望提升疾病筛查率的同时,也提高乡镇医生的技能水平。」雷博说道。
健康界了解到,致远慧图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于创新国产诊疗装备的贫困地区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对三大试点区域5000名白内障和眼底病变高危人员进行筛查,建立筛查操作规程。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筛查操作规程和慢病管理体系。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构建了「三级眼健康网络+影像采集+互联网远程管理」眼病防治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上海居民开展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眼健康筛查。筛查影像上传至三级眼健康信息系统,由二三级定点医院专家进行远程阅片。
在前期基础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筛查或辅助诊断结果的自动化、标准化输出,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方案。并在 2019 年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作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提供方,致远慧图将其 AI 系统与上海健康云平台打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信息系统查看到对病灶的圈住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社区医生可以采用转诊系统与定点二三级医院沟通 ,告知患者后续转诊和复诊流程,为患者提供了筛查-诊断-治疗的全流程服务。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