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药企数字营销三个刚需

药企数字营销三个刚需

  • 作者:Dr.2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0-26 12:43

药企数字营销三个刚需

【概要描述】医生通过文字、拍照或者录音的方式收集病例、随访患者。医学编辑会将收集到的有效病例进行人工整理,形成格式化病例并汇总。病例收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去除隐私信息后统计分析。

  • 作者:Dr.2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0-26 12:43
详情

 

1、超大规模病例征集与患者随访 

 

超大规模病例征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循证与学术推广方式,通过医生对产品相关临床案例进行收集汇总,后面可以延伸病例演讲大赛与专家点评。而且移动端病例工具可以对患者进行随访复诊,便于管理患者以及对药品使用疗效的追踪,这会大幅提升医患友好度,降低病例征集的难度。这些病例将成为后续对其他医生进行推广的具备说服力的武器。

 

医生通过文字、拍照或者录音的方式收集病例、随访患者。医学编辑会将收集到的有效病例进行人工整理,形成格式化病例并汇总。病例收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去除隐私信息后统计分析后:

 

一方面可以指导药企的市场营销,更全面的了解真实医疗市场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用于临床学术研究,综合临床数据发表文章和指导新药研发,以及在各地区会议、卫星会上进行宣讲。

 

病例征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有效互补的方式,减少人力成本消耗的同时,扩大活动覆盖范围,提高效率,快速传递活动信息,收集真实有效的病例。同时医患随访工具可以把特定随访问题推送给患者,大大提升患者依从性和医生意愿,降低执行难度。

 

 

 

2、广泛医生交互触达与“虚拟医药代表”业务

 

近两年,医药行业营销形式巨变、4+7集采扩面全国、采购价格大幅下降、市场政策收紧,药企产品的价格、毛利、销量均将大幅下滑,势必要大幅节约成本。而且,医药代表遭遇进院难、客情维护难、沟通效率低等问题,必定要规模裁员,减少医药代表数量。

 

同时,另一方面,在4+7扩面全国公立医院、国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的大背景下,药企市场的覆盖度不能减少,甚至要更广泛的下沉到基层,覆盖更多医生做医生教育,与更多目标医生和科室持续交互与触达。

 

如:在线专家讲堂、市场调研、知识竞赛、科室会议,文章投放等,将学术信息方便高效地传递给医生。

文章投放:企业有意识地撰写治疗领域相关文章,包含学术信息等,多渠道向目标医生投放。

专家讲堂: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录制疾病相关讲座视频,向医生传递关于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技巧,形成系列课程,由厂商冠名并广泛传播。

市场调研:调研及营销。影响目标医生,传递学术观念,调研关键处方行为和竞品,把握广覆盖医生的情况,重点医生重点调研。在目标重点区域,与厂家、机构配合共同调研。

知识竞赛:不限科室,全科室医生都可参加。计划一年至少做3轮知识竞赛,主题定为科室相关、疾病相关等。若医生自主选择产品,则对品牌帮助极大。

线下科室会议直播/录播:将线下举办的科室会议录播视频,经过剪辑美化放入在线平台,推送给目标医生,获得更多关注及流量。

 

在线“虚拟医药代表”可以进行广泛医生的触达和低成本的持续营销。通过在线群组根据药企、科室、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持续的学术推广。

 

 

 

3、数字营销的延申与闭环:患者社区与患者教育

 

患者社区内聚集的人群是使用过该企业产品的用户,因此特别重要,可进行患者教育、用药依从性管理,传播治疗理念。在患者社区向患者普及疾病和药品知识,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可视化科普内容制作,对的目标人群和家属,进行患教、生活方式教育等,直接触达,精准营销。

 

患者教育可分为体系化和流量化两种方式交叉结合。做患者更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内容,形式多样,但是要体现一定的学术功底,有一定的传播性,能结合热点,同时配合自己的产品形态,对患者进行影响和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品牌的友好度。

通过患者社区向患者普及疾病和药品知识的同时,也会促进超大规模病例征集的持续进行。患者社区为病例采集提供了目标用户的蓄水池,方便医生进行病例随访跟踪,有利于循证大数据开展。

 

 

目前国内药企在患者教育这块做得比较差,即使想做,也是希望可以快速带来销量,大部分企业包括规模药企也谈不上什么长期布局,总想短平快立竿见影,这也是由于之前回扣营销的效果太好带来的副作用。

 

以上是药企在数字营销中绕不过去的几个方向,不管很多药企自己认为多么与众不同,自己的营销方式多么特别,其实总结起来只有细微的执行差别,内容形式都大同小异。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

1、能否坚持并长期投入。

2、核算投入产出比,进行低成本营销!

3、多渠道布局并持续优化!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