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部门发文: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下半年重点工作
- 作者:严国进
- 来源:医学界基层医声
- 发布时间:2023-09-26 09:58
六部门发文: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下半年重点工作
【概要描述】目前各地中医药资源分布还不均匀,布局还不够合理,优质中医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中医服务水平还不高。
- 作者:严国进
- 来源:医学界基层医声
- 发布时间:2023-09-26 09:58
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红利频频释放,基层医务人员的从业环境和保障得到进一步优化。
近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下称《任务》),通读文件,经过梳理发现,其中涉及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各个方面的内容详实,且极具可操作性,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可谓安排得明明白白。
■巩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能力
-
大力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县级三级医院建设。
-
拓展乡镇卫生院功能,合理发展社区医院,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
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每个县建设1~2个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卫生院,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
-
巩固乡村一体化机制,加强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二、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促进有效签约、规范履约。完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点评:目前有些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特色科室少,优质医疗资源不够多,综合医疗服务功能不健全,优质专科建设不到位。县域医疗发展不平衡、不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对区域卫生院辐射、指导功能较弱。乡镇卫生院医疗功能不强,门诊诊疗人数难以提升,住院病床利用率不高。
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非单一部门之责,各地需要综合施策,联合协助,从软硬件上加强县级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实好县乡村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最短、最优健康服务圈,让病人少外流、不折腾、少花费,不断提高县域内患者就诊率。
■强化中医药服务,丰富诊疗方式
《任务》提出,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建设中医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介“十大楚药”,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目前各地中医药资源分布还不均匀,布局还不够合理,优质中医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中医服务水平还不高。基层医生中医药知识及技能还较欠缺,操作生疏、不规范,吸引力不大,中医馆、中医阁“建后空置”现象还较突出。
建议: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应用水平,让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充分推广应用,用简、便、廉、验的优势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诊疗强基固本,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助力基层医防融合建设。
■强化医保支撑,提升基层就医吸引力
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加强正面宣传和政策解读。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具备条件的定点医药机构全部支持医保电子凭证应用。
点评: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开通医保门诊报销,尤其对村卫生室来说,意味着都有机会进入医保系统,无疑对村卫生室是一个利好消息,让居民就近就医的同时,村卫生室也普遍能享受医保政策红利。
建议:各地均可以医保手段打通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同时,更好地便民惠民利民,开展普通门诊统筹,下放慢性病诊断报销权,对参保居民发生的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慢性病费用,降低甚至不设起付线,并扩大病种,如高血压、高血脂、脑中风、冠心病、糖尿病、重症肌无力、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
■在完善医药卫生综合监管方面
持续开展公立医院巡查,将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等作为医疗机构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种植牙收费专项治理。
点评:目前,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不能做到合理用药、规范诊疗,如擅自增加诊疗科目、违规诊疗、进药、收费,套用医保卡等,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卫生行业形象。
建议:各地都要加大飞行检查、明查暗访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诊疗、规范使用医保卡意识,同时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成本,甚至吊销其相关证照。
■创新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让优质资源下沉
-
建立完善引导上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专家工作室,聘请公立医院中高级职称退休医生担任基层首席专家,鼓励当地探索对首席专家出诊等给予适当财政补助。
-
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确定比价关系,探索区域内“同病同治同价”管理。
-
支持各市州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基层首诊病种目录,试点推动慢性病规范管理与分级诊疗深度融合,发挥签约家庭医生协助转诊作用,促进形成疾病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服务模式。
点评:目前,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要让大中医院专家真正“沉下去”,就要不断完善考核及激励长效机制,来约束他们、吸引他们,更好地培养基层“二传手”,而不是工作懈怠、混日子。
另外,有些地方分级诊疗效果还不明显,患者下转通道不畅,为此,就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病人首诊在基层,康复回基层。
建议:各地都要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的长效管理及激励机制,通过工作室,挂实职、基层补助等方式让专家常下基层、愿意下基层。同时,加强医防融合,细化分级诊疗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功能,让基层首诊落到实处。
■让医共体更紧密,强化内生动力
加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力度,力争年内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75%以上、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达到55%以上。鼓励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点评:目前,有些地方紧密型医共体依然流于形式,基层没有真正能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建议:各地都要强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全过程、诊疗全流程考核评估细则,对医共体双方医院都要量化考核指标,来真正做好帮扶工作,扶上马,送一程,让基层强起来、首诊多起来。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村医养老问题
1.以“5年院校教育+3年规范化培训”为主,持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行动计划,多途径培养壮大全科医生队伍。
2.落实对按规定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全科医生注册或加注全科医生执业范围。
3.保障全科医生薪酬待遇,与当地县级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
4.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并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
5.盘活用好县域内人员编制资源,完善“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促进县域内卫生技术人员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
6.开展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
7.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点评:目前,基层医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青黄不接、类别不全,程度不同地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完善人才引、育、留机制,让基层医生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走得远,把“心”真正定在基层,无疑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好举措。
建议: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强基层的重中之重,各地可从招生、招聘、就业、待遇、保障、补助、晋升晋级、荣誉等方面出台系列倾斜政策,不断提高基层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满足感,让他们一心一意在基层从事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养融合等工作,充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本网注重分享,请仅做参考。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