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三医联动”的“牛鼻子”如何牵准拽紧

“三医联动”的“牛鼻子”如何牵准拽紧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06 15:56

“三医联动”的“牛鼻子”如何牵准拽紧

【概要描述】几年前的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时,明确要求“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据说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三医联动改革”,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重点。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三医”“联”得如何?“动”得又怎么样呢?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06 15:56
详情

  几年前的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时,明确要求“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据说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三医联动改革”,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重点。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三医”“联”得如何?“动”得又怎么样呢?

  尽管许多地方根据这一顶层设计认真部署,深入探索,并且从局部看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看,这一工作的进展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仅仅满足于做些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事情,与“三医联动”缺乏紧密的关联度,有的地方甚至满足于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正像群众所形容的,是“嘴动心不动,眼动手不动,抄起袖子当观众” 。

  欲改变这一局面,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梳理清楚。

img

  一、“三医联动”的牛鼻子在哪?

  定位于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其“牛鼻子”在哪?

  第一个层面,在医疗领域的改革。医疗领域改革属于共给侧改革范畴,在与同属于共给侧范畴的医药和处于需求侧的医保之间,处于具有枢纽意义的中间环节,承上而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医药和医保这两个领域改革的速度、力度与深度,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医疗领域的改革进程。

  第二个层面,在医疗领域改革中的公立医院改革。回想几年来的中国医改,增量改革风生水起,形势越来越喜人,但存量改革却基本在原地兜圈子,至今没有完全走出徘徊不前的窘境。公立医院对医疗市场的高度垄断以及自身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这一的现实性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仅仅进行增量改革,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三医联动的一个“结”,也是整个医改事业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瓶颈性问题。假如这个“结”解不开,医保、医药的改革成果将不断被稀释掉,医改将永远蹚不出深水区,而所谓“三医联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不能再喊“摸着石头过河”了,医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如果时至今日仍然还在热衷于“摸石头”,那将是国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个层面,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能否和如何厘清政府和公立医院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改变公立医院作为政府之附庸的地位,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而撬动这块“巨石”的“杠杆”,就是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举措,从制度层面使政府和医院的关系高度清晰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医改要建立的五个制度之一,就如同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一样,管办分开也是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的一个必备前提,也必须把去行政化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二、如何牵住牛鼻子?

  事实上,就业界内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对于三医联动中“牛鼻子”在哪里这个问题,大家基本上都不乏共识,问题在于明明牛鼻子触手可及,可行动上却把缰绳拴在牛角或者牛蹄子上,甚至干脆兜个圈子转到牛的身后去去拽牛尾巴者不乏其人。

  如何才能牵住牛鼻子?

img

  一曰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轫于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的解放,是推动改革车轮前进和制度创新的源泉,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而从医疗领域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目前的医疗领域已然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块领地,而公立医院已经形同处在市场经济汪洋大海包围中的“体制孤岛”。

  在主张用计划经济手段解决医疗领域出现的问题和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中,揣着糊涂装明白者有之,揣着明白装糊涂者亦有之。前者多为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所谓学者专家,这种人习惯用“大词汇”包装自己的理论,也习惯于把发展中出现的和事实上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的问题,归咎于所谓的“市场化”。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不乏善意,但其理论观点所成的“道德绑架”和“思想绑架”,对医改方向起到的干扰作用不容小觑,且更为着意阻碍改革者起到了掩护、粉饰、提神和壮胆作用。至于后者,则从个人或部分人利益出发,而对改革持本能的抵触情绪,尽管这些人对存在的问题洞若观火。

  更可怕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承担责任,习惯于让别人替自己做主,习惯于躲在外力的庇护下过生活,是中国人的诸多陋习之一,而一旦离开了这种庇护,便会六神无主、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在这部分人的心目中,依靠“有形之手”解决医疗领域和公立医院发展中的问题,是最为稳妥最为便捷最为保险的“灵丹妙药”。而这种观念的预设前提是,不仅官员是清一色的大公无私、勤勉为民的人民公仆而绝无半点私心在,且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也不会产生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所说的“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事实上人性的试验场无处不在,官场又岂能独善其身?至于靠“有形之手”包打天下的办法,已经为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为此路不通,否则中国的改革就失去了正当性。

  二曰明确责任

  首先,如前所说,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和公立医院的关系,那么在现有的管理格局之下,操作的主动权在政府手上。换言之,政府有效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必备前提是自身职能的实质性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既是改革的动力,同时也是改革的对象。至于公立医院自身,在这一改革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极为有限。因为新医改启动以来,从公立医院改革角度来看,在某些地方,医院自身作为政府之附庸的地位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反而在所谓体现“公益性”的诉求之下,得到来自行政方面的越来越严格的约束,在涉及体制机制改革这篇大文章中,更无话语权可言。

  其次,医药、医疗、医保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的管辖之下,有关部门在厘清责任归属基础上的良性互动,是“三医联动”的首要条件。因此就必须制定责任清单并进而实行责任追究制。

  另外,汪丁丁曾经说过,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根子总在政府失灵。而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自身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情况下,许多瓶颈性问题都受制于前者,受困于前者,因此汪丁丁的这一观点更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三曰加强监管

  公立医院改革属于存量改革范畴,不仅医疗领域,包括任何其它领域在内,存量改革都难于增量改革。究其原因,就因为在存量改革领域利益格局已然形成,就因为蛋糕已经被分切并装入不同的盘子。

  因此在推动“三医联动”工作中,加强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种监管既包括体制内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监管,也包括自下而上乃至包括舆论监管在内的全社会、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管。监管是否到位,决定了“三医联动”的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三”情有独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至于“三医联动”,那当然是对医改任务的一种高度概括。总之,在“三医”中,医药其实是“打酱油的”,而医药代表沦入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境地,更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其余的医疗和医保中,医疗是“牛鼻子”之所在,只有将其牵准了,拽紧了,“三医”才能真正“联动”起来,舍此别无他途。 (王秀华)

  责任编辑从:文墨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