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如何改革 ?
- 作者:梅晓温
- 来源:《大河健康报》
- 发布时间:2023-03-23 10:50
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如何改革 ?
【概要描述】重大疫情之后,往往需要较大的社会变革,以此适应疫情之后的社会,公立医院也不例外。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公立医院,其改革之路还需思而行远、思而行健。
- 作者:梅晓温
- 来源:《大河健康报》
- 发布时间:2023-03-23 10:50
重大疫情之后,往往需要较大的社会变革,以此适应疫情之后的社会,公立医院也不例外。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公立医院,其改革之路还需思而行远、思而行健。
公立医院在抗疫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公立医院作为确诊患者收治和预防疫情发展的主阵地,克服了医疗收入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的种种困难,坚决服从政府命令,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在抗疫大考中交出了圆满答卷,极大地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医疗服务能力,也是我们举国体制和制度优势的一个具体体现。

疫情后公立医院面临新挑战
疫情也给公立医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格局面对新的挑战,资金负担和运营困难也在不断增加,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面对严峻考验:
1.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的发展差距巨大,要想实现长期的蓬勃发展,必须从整个学科建制出发,重点关注传染病科的建设格局以及呼吸科、重症监护、急诊科之间的联动机制。
2.在疫情长期延续的情况下,由于治疗量和手术量大幅度减少,公立医院的收支是否能够得到均衡,加之省内外公立医院和大型民营医院的建设发展,分级诊疗能力的提升,需要调整学科规划和布置、提升医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作人员调整和后期绩效分配等问题。
3.在疫情期间,医院的收入大幅下降,成本支出呈递增趋势,差值逐步加大,而医务人员期盼绩效分配还要提高。
疫情后公立医院医疗管理改革的思考
(一)调整病种结构
内科体系(包括内科操作诊治工作量、优良疾病收治状况以及各科优点疾病变化);
临床外科体系(包括恶性癌症收治术后状况、非癌症以优良手术病种为考评根据,结合ICD-10诊断代码和CM-3手术代码,四级手术工作量);
门急诊、医技、麻醉、SICU等(配合临床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情况,主动开展的治疗性项目情况,考察急危重症抢救成功例数)要重新梳理。
(二)关注临床发展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三)优化临床路径考核计算方法
优化临床路径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比如,术前若干病种,是否按流程路径走完。如胆囊和胆结石,常态下做肝肾部位血常规、胸片、B超、CT,但假如说患病10年以上,是否怀疑胆性综合征,是否要做心超,是否做动态的CT检查等情况均需考虑,因此需要优化临床路径。
此外,药占比、耗占比降下去之后,如何增加合理的、科学的、不增加老百姓负担的治疗结构,医疗收入等情况也需优化。
(四)关键医疗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此外,医技主管部门还要评估三个率:诊断准确率、阳性检出率和恶性肿瘤出现率,以此来衡量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现。护士奖金应该更加重视对患者的看护,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技术使用率,集中精力于治疗和护理疑难危重患者。
(五)采取三级责任医政管理模式。
实施三级责任模式,确保防病治病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治疗行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加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以期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并调动积极性,增强医师的权利和责任。
此种模式建好以后,在每个月都进行比较,形成长效提升制度。
(六)持续激发医院内部活力
自疫情以来,公立医院作为抗疫的核心阵地,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抗疫拉锯战,也使医院备受冲击,持续“战疫”投入,更是导致多数医院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加之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医院正常诊疗服务也屡屡被“关门歇业”,造成医院收入大幅缩水。
本次疫情虽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但也是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面对改革重任,只有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通过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识人、聚人、促活力,优化绩效管理体系,管人、理事、增动力,医院才能走出改革迷思,走向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本网注重分享,请仅做参考。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