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党代会首提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塑专病防控格局

党代会首提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塑专病防控格局

  • 作者:梁嘉琳
  • 来源:《新京报》
  • 发布时间:2022-10-25 10:19

党代会首提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塑专病防控格局

【概要描述】对比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转为突出“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可以预见,这份事关国家中长期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正在深刻塑造中国的专病防控体系。

  • 作者:梁嘉琳
  • 来源:《新京报》
  • 发布时间:2022-10-25 10:19
详情

五年一度党的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专门段落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对比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转为突出“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可以预见,这份事关国家中长期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正在深刻塑造中国的专病防控体系。

 

 

从传染病到慢性病:政策体系渐成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之下,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居民卫生素养逐步提高,随着血吸虫病、鼠疫、天花、疟疾等疫情在中国基本绝迹,我国的疾病谱已经从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防控更凸显举国体制优势,更反映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与之相比,慢性病的致病因素背后则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力防治。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实施70周年,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正是“跳出卫生办卫生”的典范。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为此,我们需要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家庭、健康企业等建设中,探索更加高效的社会动员方式,以最小的公共投入、最大的健康产出标准构建慢性病防控体系。

 

对于各类慢性病防控工作,除社会动员外,政策体系发挥着战略引领、实操落地的重要作用。中国党和政府长期支持慢病防控工作。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毛主席就大力推广“赤脚医生”经验并获得世界卫生大会赞誉,“一根针,一把草药”可以解决农村居民各类常见疾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普及化,中国政府从90年代起布局慢性病专项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慢性病防控开始形成政策体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为此,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2019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针对重大健康影响因素、重点人群、重要疾病领域提出15项专项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开始有了详细实施方案。

 

 

慢性病防控:三大政策建议

 

我们决不能低估慢性病的危害!虽然慢性病并未像非典(SARS)、新冠疫情那样构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但也在悄无声息之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具体体现在:

 

一是威胁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随着医疗、医药技术大幅进步,一些原本属于急重症甚至“绝症”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罕见病)已经转为慢性病,随着患者从急性期转为慢性期,如果社区/乡村的基层医疗体系兜不住,康复、随访和向上转诊服务跟不上,慢性病仍有转为急性病甚至“绝症”的风险。

二是威胁全民族的健康安全。在慢性病当中,中国有高血压患者2.7亿人,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患病人群近1亿人,抑郁症患者9500万人,脑卒中、冠心病、慢性乙肝、罕见病等其他慢病的患者基数也在千万级,并呈现“低龄化”“一人多病”“一病多药”等趋势,无病的健康预期寿命比总预期寿命低了10年以上。

三是威胁各方的支付安全。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四大慢性病占医保基金支出已经超过九成,也是造成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支出占家庭总消费40%以上)的最大原因。

 

为贯彻大会精神,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笔者建议:

一是把好健康管理“第一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在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医疗条件仅占8%,而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对于潜伏期和轻症慢性病,通常更适合居家和社区场景的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需要从灌输宣教转向平等对话,从刚性约束转向乡规民约、社群文化等“软法”引导,探索“健康守门人”的家庭成员互助机制,探索“健康规划师”的社区保健服务,让健康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融入千家万户,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把好“少生病、晚生病、尽量不生大病”的第一关。

 

二是强化医疗系统健康促进责任。当医院和医生把精力聚焦在“治已病”“治大病”上,诊断治疗服务固然可以从“高单价”患者获得更高收入,但由于疾病的健康影响因素干预(零级预防)、致病因素干预(一级预防)、早期筛查(二级预防)做得很不到位,可能导致致病因素蔓延、无病者瞎生病、小病拖成大病,最终,全社会和患者都要为更高的医疗成本买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医生要成为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有基于此,大力推广“健康促进医院”“健康管理医师团队”模式迫在眉睫!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考核要淡化经济绩效,强化健康绩效,并将其与医院管理层、医务工作者的“医帽子”“钱袋子”挂钩,防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医疗轻健康”;另一方面,要在医学课程之外,面向在校医学生开设更多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以患者为中心等特色课程,让慢病防控植入医学共同体的“基因”之中。

 

三是力推“三医联动”的慢性病防控激励政策。在医疗政策方面,想让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急性期向上转诊,慢性期、康复期向下转诊的顺畅通道,卫健部门要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让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机构之间实现“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

 

在医保政策方面,要想避免“鞭打快牛”“防得越好,赚得越少”,可以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医保部门从按照医院等级或医疗成本转向按医疗质量和健康效果分配医保“蛋糕”,并将节约下来的慢性病治疗成本中的相当大比例(如:70%)返还给结余机构,并允许后者自由支配,包括用于对相关医务人员实施绩效奖励。

 

在医药政策方面,为适应日间治疗、社区治疗、居家治疗等慢性病诊疗场景,药监部门要鼓励企业开发全新剂型,能口服的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的不要静脉输注;作为鼓励,医保基金也要将这类“慢病友好型”创新药所在病种纳入门诊慢病/特病目录,对院外的定点零售药店放开同等医保报销待遇的“双通道”,并允许主治医生开具最长2个月的“长处方”,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慢病患者用药成本,提高用药可及性。

 

我国有着“治未病”千年医药文化传统,也有着城乡网格化布局的基层治理优势,相信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多层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慢性病防控将形成个人/家庭自我保健、村(社区)机构健康管理、大中型医院专科服务等三大防线,推动常见慢病的发病率、过早死亡率显著下降,显著改善公众的健康水平,蹚出一条超级大国慢病防控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