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三明医改十年:一座小城的宏大叙事

三明医改十年:一座小城的宏大叙事

  • 作者:刘文生
  •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 发布时间:2022-05-12 11:21

三明医改十年:一座小城的宏大叙事

【概要描述】10 年间,各种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台,唯有三明始终站在舞台中央,像一个符号,被赋予期望和意义。

  • 作者:刘文生
  •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 发布时间:2022-05-12 11:21
详情
10 年间,各种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台,唯有三明始终站在舞台中央,像一个符号,被赋予期望和意义。
 

 

“三明医改这么久,院士出了几个了?”这并非戏言,而是出自某位医院管理者。多年来,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詹积富面对过太多质疑,起初,詹积富会据理力争,渐渐地,他也淡然了。过去多年,处在聚光灯下的三明医改,接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荣辱毁誉。受阻于庞大的利益集团,曾几何时,它几乎无力再走下去。

 

“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支持,三明医改可能早就悄无声息了。”一位三明的院长对记者说。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在复杂多变的改革环境下,始终保持定力和节奏,一以贯之走自己的路,才是三明医改得以一路披荆斩棘的根本。

 

三明这一走,就是10年。谁会想到,10年前一场发轫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区小城自救式的改革,能一路上升为医改典范、国家战略。10年间,各种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台,唯有三明始终站在舞台中央,像一个符号,被赋予期望和意义。

 

10年间,从最初单纯的治混乱、堵浪费,整治以赚钱为中心,到建章程、立制度,转向以治病为中心,再到治未病、大健康,构建以健康为中心,三明医改的每一步都被认为精准地击中了改革“痛点”。

 

10年间,全国推广、学习三明经验的步伐从未停歇。2019年以来,国家层面加大力度,多次发文推广三明经验。然而,10年来,全国并没有出现另外一个接近三明的样板。詹积富直言,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改革还处在第一阶段,也就是整治以赚钱为中心的阶段。

 
 
 

 

推广三明经验为何如此困难?学习三明究竟应该学习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詹积富说,各地对三明医改经验培训不到位、学习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将推广三明经验简单理解为打包支付、 降低药品耗材价格……有些地方故意把发展当作改革来宣传。

 

“关键是国家层面没有相应的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对不改革没有处罚措施,对改革没有奖励措施。”詹积富对记者分析,医改太复杂,懂医改的人很少,懂的人也不愿意干,搞改革的人遍体鳞伤,还得不到奖励和保护,谁会愿意呢?对第二个问题,他表示,如总书记所言,各地要因地制宜,学习三明不是对三明做法的生搬硬套,而是学习三明的改革原理。

 

换句话说,学习三明既要学习三明的“术”,更要学习三明的“道”与“势”。术是方法、技术,道是方向、根本,势是形势、环境。

 

改革再出发

 
2021年10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发布被认为是三明医改“十四五”战略规划的《三明市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医改再出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推动三明医改再出发。

 

 
 
“《行动方案》的出台实施,是三明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当前全国普遍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出了具体化、指标化的新医改目标和方案。”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告诉记者,方案的核心是在前期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上,转到解决群众“看好病、大健康”问题,重点是围绕解决“群众健康怎么管护”“医务人员怎么激励”“医学人才怎么培养”“优质医疗资源怎么扩容”“医防怎么融合”“中医药事业怎么发展”等六大问题。

 

《行动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即通过推动管理、人才、病种下沉,推行下派常务副院长(副主任)制度等举措,构建县乡村三级人、财、物、事、绩、管高度集中统一的健康管护体系。

 

所谓健康管护体系,是2017年起三明市整合县域内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组建12家总医院,打造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人财物、事管绩于一体的高度紧密型医共体。这是三明医改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3.0阶段的重要标志。

 

构建健康管护体系,三明有自己的制度设计。张元明介绍,考虑到多数县域规模小、人口少等现状,三明市把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每个县(市、区)分别组建1个总医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步调一致的医疗服务体系。

 

关键的利益机制方面,三明以医保支付为主要经济纽带,建立“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机制,要求各地原则上将与医保相关联的所有资金,连同财政投入和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等,一同捆绑作为总医院经费。同时,建立总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直管、定补、薪酬、分类、延办”五项工作制度,县乡村所有医疗机构由过去的竞争关系变成“一家人”,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医联体。

 

“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针对的,正是组织内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上下联动不够紧密,没有真正成为“一家人”、实现“一条心”。这是三明构建以健康为中心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二丹看来,三明医改在明确理念和改革思路的基础上,实际操作非常注重利益机制调整。第一阶段是通过压缩流通渠道,形成价格改革的利润空间。第二阶段是通过打包支付,改变医疗行为,进一步增加的价格改革的空间。这两点做得比较成功,既符合了医改整体要求,又很好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前两个阶段有利益机制,第三个阶段改革还有多少利益调整空间,这对三明医改再出发是一个挑战。”黄二丹说。

 

对此,詹积富认为,围绕以健康为中心,三明在建立一种彻底改变过去患者越多医务人员收入越高的机制。通过实行县域医保基金“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医保控费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医院节约成本提高效能的内生动力,将医保基金结余部分纳入医疗服务收入,将健康促进经费从医疗机构的成本中列支,促使医院行为发生转变,患者少了,收入不但不减少,‍‍而且还更高。

 
“三明医保基金是按照钱随人走,打包支付后,医保基金的最终使用决定权归对老百姓健康承担管护责任的总医院。”詹积富说,在此制度下,‍‍有利于老百姓健康的事,医院可以放开手脚做,包括开具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及健康教育进社区等。
 

 

三明的一大突破,是打破医保基金只能用于医疗服务的制度,将医保基金从只支付医疗扩展到医疗和健康管护。即医保基金可以对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等服务买单,这是三明医改践行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制度安排。

 

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徐毓才向记者分析,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55号文明确,医保基金不能用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检,这是出于医保基金盘子有限和防治资金乱用考虑。从根本上讲,医保基金是为大众健康服务,三明的做法没有问题,‍‍各地探索也在不断放开口子。

 

实际上,三明已通过立法,完善制度设计。2021年12月,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关于继续深化三明医改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的决定》,鼓励探索医保基金总额支付改革,促进医保基金发挥更大的健康效益。

 

医保基金打包支付让医院切实得到了实惠。2017年至2020年,三明从结余的医保基金中拨付医疗机构7.05亿元的健康管护费用。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下降4.1%,但由于包干基金增加1.81亿元,增长7.09%,医院纯收入反而增加1.42亿元,保障了公立医院良性运行。

 

C-DRG的力量

 
三明医改向来注重政策联动性。与县域医保基金“打包”相协同,三明通过支付“打包”,建立利益机制,为改革提供动力。2018年1月1日起,三明全市22家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进入C-DRG收付费改革运行阶段。

 

相比DRG,三明实施的C-DRG在治疗前就明确收费标准和付费标准,做到把病种结算范围扩大到个人自付部分,不设起付线,不分医保目录内外,让群众明明白白看病。

 
黄二丹认为要C-DRG的优势需要重视和推广。他解释,目前医保部门推广的DRG仅为“付费”模式,做一台手术的价格,医院和患者都不清楚,年底总决算才能确定。其优点是确保基金安全,但本质上仍然鼓励多劳多得,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数量更多、资源消耗更大的医疗服务,并不符合从以疾病为中心向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的总体改革思路,短期的基金安全并不能降低患者实际医疗经济负担。而C-DRG打通了“收付费”,事先确定了阑尾炎手术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结余。

 

三明市第二医院(三明市永安总医院)院长廖冬平向记者举例,一个病种定价5000元,医保支付70%,患者支付30%,如果最后花费5000元,则医保付3500元,患者付1500元;如果花费6000元,则多出来的1000元由医院承担,超支不补;如果花费4000元,则医保付3500元,患者只需付1200元,而非1500元。

 
“以前是体检式入院,检查化验一大堆,‍‍小病大治、分解住院,浪费了患者和医保的很多资金。”廖冬平说,三明的C-DRG机制让各医疗机构统一行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目前三明市C-DRG收付费已覆盖全市所有22家二、三级公立医院,并实现同级别医院同病、同治、同质、同价。即对同一种病种组的患者在同一级别医疗机构看病(同病),进行同样的治疗(同治),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同质),收取同样的费用(同价)。此外,三明C-DRG收付费改革还突破医保目录的界限,即患者住院费用,不再区分医保目录范围内外,均按C-DRG分组收费标准结算。

 

张元明分析说,实施C-DRG收付费后,达到三个“更加”。一是患者医疗保障待遇更加直观。C-DRG收付费突破医保目录界限,不设起付线,由个人和统筹基金按比例分担,医保待遇的计算更加简单直观、容易理解;二是医疗新技术开展更加畅通。C-DRG建立新技术引进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创新技术进入C-DRG,如腔镜手术实际成本高于直视手术的,会适当给予政策点数补助(即适当提高价格);三是医疗行为监管更加有力。三明以医生原始诊断为证据,进行诊断信息上报,从源头杜绝高编诊断编码。

 

此外,三明重点从创新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入手,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监管,着力构建多维有效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目前全市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专门稽核队伍,通过线上、线下两条线,加强对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三明还建立了医保医师、药师代码管理制度,将全市6177名医师、337名药师纳入医保在线智能监管系统,促进医师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2013年6月,三明整合全市24个医保经办机构,组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

 

三明C-DRG得以高效实施,关键在于三明系统推进医保体制改革打下的基础。三明医保体制改革是从打破破碎片化开始的。2013年6月,三明整合全市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三类医保的24个医保经办机构,组建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挂靠财政局。此后数年,医保相关政策均由医保中心研究提出,再由财政局签发。

 

为进一步解决医保制度分割、权责分离等问题,2016年7月,三明市将分设在人社、卫生、财政、医保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职责整合,成立三明市医疗保障局。作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医保局可以单独出台改革文件,这也是后来国家医保局的原型。

 
医保改革是三医联动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腾笼换鸟就有了坚实保障。在医保改革支持下,三明围绕药品耗材管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推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改革,最终治理了混乱、堵住了浪费,并通过建章立制,使医务人员回归治病救人本身。2012年三明医改的动因是解决医保资金亏损。而詹积富透露,目前三明医保账户有二三十亿资金。

 

收入结构金标准

 

医疗服务性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院医疗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到合理水平,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认为是衡量医改成效的金标准。在黄二丹看来,三明医改最直观的成效就是调整了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医改进展到现在,大部分医院服务性收入占比不升反降,这并不符合改革的目标设定。”

 

廖冬平甚至认为,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是评价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金标准。“我当了20年院长,什么指标没见过。评价公立医院改革不用看其他指标,就看服务性收入占比有没有大于40%。”他强调,要特别注重该指标的含金量,不少医院为了“做出”指标,推荐患者去药店或公司购药,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据了解,医改前,三明全市22家公立医院每年收入中60%以上为药品(含耗材)收入,20%以上为检查化验收入,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服务性收入不足20%。经过10年改革,至2020年,服务性收入已从改革前的18.37%提高到41.46%。数据直观,但只是表象,背后‍‍是一系列打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

 
“第一就是把药品耗材的价格降下来,医院用同样多的药品和耗材,收入自然就下来了。‍‍第二是把医疗服务价格调上去,看同的病人、做同样的手术,服务性收入就上去了。”徐毓才分析,‍‍通过这些改革,医务人员就形成了一个理念,‍‍由于药品挤干了水分,没有回扣了,‍‍用药就会更加合理。‍‍反过来,医务人员的付出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益,收入结构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三明医改的第一枪就标准了药品。詹积富回忆,2012年2月医改启动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省第八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目录(三明片区)的129种辅助性、营养性且历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药品品规,列为第一批重点跟踪监控对象。

 
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医药费用猛涨”得到遏制。当年5月,看到最新的统计报表时,詹积富吓了一跳,表格上赫然显示着“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环比下降1673.03万元”,这意味着什么?他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差不多能节省下两亿元。果然,2012年底,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首次结余2200万元。

 

紧接着,自2013年2月1日起,三明全面取消药品(含中药饮片、耗材)加成,实行县级以上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接下来,三明通过药品联合限价采购,建立跨地区药品采购联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行最低价采购,并严格执行“一品两规”“两票制”和药品采购院长负责制等有利举措,斩断药品和医院间的利益链条,挤掉从药品到进入医院过程中的“利益水分”。

 
左图:三明市组建健康科普讲师团,开展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健康宣传教育   右图:詹积富(右)在现场 指导工作

 

打击药价的同时,三明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也受到影响,三明22家公立医院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詹积富明白,是时候动一动多年未动的服务价格了。调价的一个关键是如何科学衡量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成本。这是一个难题,不能操之过急。詹积富带领团队进行了近一年的摸底调查和测算,通过丰富的真实数据,结合业内公认的标准(主任医师工资应该在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三明推算出主任医师的门诊挂号费要从7.5元涨至60元。

 

詹积富心里清楚,调价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步调整,大幅调价会增加公众恐慌。2013年2月1日,三明首次上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80项医疗服务挂号费从7.5元上调至25元。这次调价拉开了三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大幕,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2013年至今,三明先后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共调整8421个项目,调高6966项,医院收入“含金量”不断提升。

 
从2017年起,三明还增设药事服务费并动态调整,药事服务费从2017年的门诊10元、住院30元,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门诊30元、住院50元,由医保基金全额支付。三明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医疗服务性收入、药品耗材收入、检查化验收入分别占比50%、30%、20%。

 

看似顺理成章的改革,背后却是难以想象的阻力和风险。2015年重庆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仅仅持续七天便宣告结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让各地改革更加投鼠忌器。

 
2017年,北京设立医事服务费(三级医院为50元至100元;二级医院为30元至90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20元至80),这一个改革受到行业赞赏,然而数年来,全国再未出现如此力度的调价。“三明很早就设立了药事服务费,专家们呼吁了这么多年,各地为什么不去设立,为什么不敢提高价格?”詹积富如此发问。

 

调动积极性

 

腾空间、调结构的同时,三明也同步推进保衔接。詹积富指出,通过“腾笼换鸟”,三明公立医院收入“含金量”提高,因此解决了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薪酬制度改革最终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在专家看来,三明改革最成功之处就是解决了中国医改中最核心的问题——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2013年,三明在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行院长(书记)、总会计师年薪制,年薪由同级财政负担,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同年,三明市对22家县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师(技师、临床药师)实行目标年薪制。

 

三明制定了6大类40项指标,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年薪发放挂钩。而医生的目标年薪则参照国际上医生收入一般为社会平均收入3-5倍的惯例,对在职临床类、技师类和临床药师类医务人员,按照级别和岗位,实行不同等级年薪。2014年的1月15日上午,詹积富亲自参加了年薪制考核第一站三明市第一医院。当日医改领导小组分成两组,对第一医院服务评价、办院方向、平安建设、管理有效、发展持续等五大类别34个指标进行考核。

 

在第一医院行政楼,考核组将“职工对院长满意度调查表”随即分发给了30名医院职工,让他们认真填写。在门诊部、住院部,“三明市公立医院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被随机分发给了前来就诊的30位患者。一个多小时,60份调查问卷全部交回到考核组手中。

 

2014年1月27日,三明公布了22家公立医院院长2013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其中,第一站考核的第一医院得分为90.04分,院长黄跃拿到31.51万元年薪。

 

2015年8月,三明市实行公立医疗机构“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实现目标年薪全员覆盖,并实行同工同酬,突破人事编制与聘用的界限。院内人员年薪以工分制计算,即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部分组成,彻底打破了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

 

动态调整工资总量,是三明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深入的关键。从2013年开始,针对原有公立医疗机构工资制度的不合理问题,三明市开始实行新的工资总额核算制度,将医院总收入结构分为三块,即药品耗材、检查化验、诊查护理床位以及手术治疗收入(医疗服务性收入)。医院人员工资总额仅与医疗服务性收入挂钩,切断医院职工工资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的直接联系。2017年起,三明对医保基金实行打包支付,结余资金的80%计入工资总额。2019年进一步明确,医院当年度发放工资总量由当年度工资总额、C-DRG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慢性病一体化管理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四个部分构成。

 

通过改革,在工资总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三明医院财务运行依然保持平稳。2014年全市22家县级及以上医院首次转亏为盈,结余1.2亿元。到2020年,已累计结余11.52亿元。

 

2021年,三明市印发《行动方案》推动医改再出发,薪酬制度完善工程是关键内容。用詹积富的话说,是要“真正设计出以‍‍健康为中心的薪酬制度”。他解释,这次薪酬制度改革把过去按医务性收入提取工资总额,彻底转变为按基本年薪总额和10%的医务性绩效工资总额;总医院内部从过去按医疗数量分配,转变到按岗位职责履职考核情况进行分配。

 
“过去考核的是医疗收入多少,现在考核的是岗位职责履职得好不好,这是本质区别,是一次‘变轨’,是薪酬分配制度的彻底变革。”詹积富表示,2013年三明是按医务性收入的80%-90%提取工资总额,现在掉了个个儿,以医务性收入的10%提取工资总额,就是希望从根本上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岗位年薪制。

 

新的模式下,年薪基数不再区分医院等级,全部按医务人员职称核定基本年薪:主任30万元、副主任2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住院医师15万元;技师、药师为同级别医师的80%;护师为同级别医师的70%;行政后勤人员为医师平均年薪的40%;村卫生院人员10万元。书记(院长)的基本年薪为,市级医院50万元、县级医院40万元、市级专科医院30万元。

 

从目标年薪制到岗位职责薪酬制,薪酬制度迭代升级,为三明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筑牢了基础。

 

改革何处去

 

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三明医改路径明确,成绩显著,国家推广力度亦不可谓不小,为何多年来没有第二个三明出现?专家认为,三明医改可能是目前唯一‍‍触及问题核心的医改,是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谋发展的改革。三明医改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很多地方没有成绩,主要原因是出了政策、发了文件,‍‍遇到困难不去动,绕着走。根本原因是改革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阻力重重。三明医改首先触动了‍‍医药公司的利益,其次触及部分医务人员的利益,让其失去了灰色收入。‍‍此外,还动了政府机构的奶酪,政府机构的权力受到影响。最欣赏三明医改的是财政部门,因为改革为财政省了钱,而且还干成了事。因此,‍‍财政部一直在顶层积极推广三明医改。

 

事实上,三明医改一直处在不同声音之下,有批评、质疑,也有赞扬,它是最早上了中央深改委会议的医改,‍‍主流媒体也在较早进行过密集报道。‍‍但直到2019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才把三明医改作为一个旗帜在全国推广。也是从那时起,三明医改的环境更好了,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

 

黄二丹向记者表示,学三明首先要明确三明到底改了什么,调整了哪些利益格局。现在看,三明最关键的改革,就是构建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医院收支结构变化。“无论是医保、财政还是卫生,都应该以改变医院收支结构为改革目标。现在的问题是,医保和财政并不在心底认同这个指标。”黄二丹表示,这些部门认为,提高服务性收入就是提升医务人员收入待遇,目前医务人员待遇已足够高。因此,通过药品耗材降价,医院把笼子腾出来后,相关政策不配套,价格调整、薪酬改革跟不上,医院自然会把腾出的空间通过检查化验等进一步填进去,改革的窗口期白白错过。

 

他指出,各地改革推进缓慢,从根本上讲,是大家认为劳动力不值钱,这是观念问题。“北京设立医事服务费,其他地方有跟进吗?操作层面上,政府更愿意向老百姓共物化的产品,愿意让靶向药、生物制剂、罕见病药物进来,而不愿意提高罕见病医师的诊疗费用”

 
黄二丹进一步分析,改革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扭转居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过高预期。“什么叫医疗服务,英国、新加坡等国认为,医疗服务有依赖性,边际效应呈明显递减趋势。适度的医疗服务与保障水平,需要社会共识。公众要有理性的健康消费观念,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其次要逐渐转变就医理念。”黄二丹认为,转变公众就医理念,必须大量解释工作,只能靠家庭医生来推动。

 

事实上,以健康为中心的三明医改3.0版本正在通过医共体建设,转变公众健康理念。家庭医生(乡村医生)面临的机制问题,如更体面的收人、更加有吸引力的岗位等,正是三明3.0版本所着力落实的。3.0版本后,三明医改还会有新的升级版吗?詹积富的答案是没有。“把以健康为中心做到实处,落地落实落细,稳扎稳打稳进,是三明医改不懈追求的目标。‍‍”他说。

 
如何让三明医改更好地在全国落地,是詹积富常常思考的问题。2021年4月,在对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作的一场报告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几个硬指标,每年对各地医改进行考核,包括地区人均年度医疗总费用、地区人均年度药品耗材金额、人均期望寿命等。“为什么不按照环保督查的要求下达指标?”
 
 

链接一:专家视点

 
 
黄二丹: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以地市为单位统筹改革,是三明改革成功的关键。本轮医改最开始就是以地市为单位推进的,但我们在督导和评价中发现,很多地方只改了市区,县市、城乡之间没有联动,没有整体统筹,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

 

三明通过医保统筹,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现在虽然全国都在推地市统筹,但像三明做了这么长时间、效果这么好的很少。三明所有政策都集中在市里制定和出台,制定后细化到经济考核的层次,县里执行。

 
为什么要以地市为单位统筹改革?地市是一个完整的医疗单元,有三四百万人口,无论是服务能力、资源集中度、抗风险能力、罕见病的数量、医保资金池,都是独立的单元。目前全国都在推进医保市级统筹,但统筹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发挥战略性购买、撬动医疗行为转变的作用。

 

2.“三明医改”有两个条件,一是有改革的动力,二是改革的能力。只有必要性和能力兼具时,改革才能发生。

 
东部发达地区医保资金充裕,在当前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大环境下,没有足够动力冒险改革,操作上倾向于做加法;西部发达地区多为省会,改革难度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区有需求,但能力不足。因此改革在中部或东部欠发达地区推动的可能性更大。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都是正在蓄积改革能量的地方。

 

三明是地处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城市,恰好同时具备的改革的动力和能力,因此能形成率先突破。

 

 

链接二:《三明市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医改再出发行动方案》要点:

 

1.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落实“四个明确”,做实区域健康管护体系,建立群众健康“守门人”制度,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2.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完善工程。发挥好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牛鼻子”的关键作用,加快建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分配导向的薪酬制度。
3.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程。走出去“学”、引进来“带”、常态化“训”,培养一批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医师和复合型医防人才、全科医生、乡村医生。
4.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建立帮扶共建关系,加快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组团式”推进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域综合服务实力。
5.实施医防融合提升工程。建立医疗卫生联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全覆盖健康筛查、全过程健康干预、全人群健康管控、全天候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继续推进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攻坚战。
6.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与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中医药知识更加普及,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链接三:三明医防融合改革下一步重点工作

 

推动“六个融合”:

 
一是人员队伍融合。配齐配强各总医院医防融合办公室力量,协同推进医防融合。
二是服务项目融合。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防治服务体系。
三是医防资源融合。推动总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资源融合发展,建立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是医防工作融合。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管融合发展。
五是医防培训融合。制定培训规划,开展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互训工作,培养一支“懂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六是医防考核融合。制定专项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绩效工资、总医院工资总量核定挂钩。

 

开展“四项行动”:

 
一是全覆盖健康筛查。以健康管理团队为主,采取“1+N”模式,融合公共卫生、街道社区等人员,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和规范管理。
二是全过程健康干预。开展重点人群患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推行医疗、运动、饮食、心理和疫苗处方“一病多方”制度。
三是全人群健康管控。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疾病谱分析,推动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和慢病患者早治疗、早管理。

四是全天候健康知识普及。组建健康科普讲师团,开展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健康宣传教育。

(本文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仅用学习和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图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