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以患者为中心加快推进“效率医疗”改革

以患者为中心加快推进“效率医疗”改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31 11:24

以患者为中心加快推进“效率医疗”改革

【概要描述】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也是每家公立医院必须思考和回答的一张时代答卷。“效率医疗”,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强调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31 11:24
详情

  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也是每家公立医院必须思考和回答的一张时代答卷。“效率医疗”,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强调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待破解的今天,推进“效率医疗”改革,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有效抓手,是以患者为核心,优化配置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国家需要、患者需要、医院需要、员工需要的必然选择。

  最近,两张截然不同的榜单,指向同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

  一是公立医院“国考”榜单。国家三级公立医院2018年度绩效考核成绩日前公布。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国考”中,全国共有12家医院获得“A++”等级,其中浙江省就有3家医院入围,我院荣登全国第九、全省第一榜单。复盘这次考核,我们发现,40%的考核指标都与“效率”紧密相关。对单家医院而言,它所指向的,是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它所呼唤的,是更加现代的管理制度。

  二是“全国最堵医院”榜单。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单位发布《2020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十大最拥堵的三甲医院。庆幸的是,这些年,在交管部门和城市大脑的帮助下,我院就医“停车难”问题大大缓解,没有出现在榜单上。但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从“堵车”中便可见一斑。

  思考最新的两张榜单,结合10余年来的治院实践,我更加确信,推进“效率医疗”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什么是“效率医疗”

  “效率医疗”不等于“效益医疗”。“效益医疗”以利益为导向,强调金钱收益;而“效率医疗”以患者为核心,强调质量、安全、数量,结合我院的理解和实践,就是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当下,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促进服务容量、患者口碑、员工能力、团队士气等的提升,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平均住院日,是折射“效率医疗”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对此,全球医院孜孜以求。因为,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既能使患者减少费用,也可使医院资源成本最小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医院在总量减少23%、病床数下降39%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持续降低,近年来已稳定在5.5天左右。但这背后,美国总人口增长了50%,医疗服务高需人群(65岁以上人口)增长了127%,人均预期寿命从72.6岁延长为78.7岁!这就是“效率医疗”的功劳。

  2018年,我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虽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纵向比较,已从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6.9天,降幅达42.6%。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至2018年,全国医院以92.47%的床位数增长(按照84.2%的床位使用率,实际增长率应为77.86%),容纳了110.18%增长率的住院患者。若非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这种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满意度,2009年以来,我院从上至下进行管理改革,不断加快床位周转率,让有限的床位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其中一项创举,就是自2010年5月起,打破科室利益壁垒,率先在全国建立全院统一的床位协调中心。改革一年后,平均住院日就缩短1.75天,病人等待手术的天数缩短1天,出院人次增加18.75%,手术台次增加19.68%。

  近年来,在三四类疑难手术总量和疾病难度系数保持全省第一的情况下,我院平均住院日依然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11.96天下降至2019年的6.09天,减少了5.87天,其中三四类疑难手术平均住院日减少了7.42天!当然,这个数字还不够理想。我希望,通过这次“效率医疗”改革,平均住院日能在两年内下降至5天。

  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迎来新一轮扩张,“跑马圈地”现象层出不穷。但无论是面对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当下,还是回眸欧美发达国家医院走过的道路,一味地扩建新院、增加床位,并不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每家医院切实地推进“效率医疗”改革,提高每张床位的利用率,才能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真正破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困境。

  “效率医疗”怎么抓

  除了平均住院日,费用消耗指数、床位利用率、床位周转率等指标,都是“效率医疗”的直观反映。

  这些指标的好坏,与新技术新项目、信息化、运营管理、设施设备甚至医院文化等因素都休戚相关,是对医院管理、运行效率等综合能力的深度考量,既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进,也需要强大周密的体系来保障。

  那么,“效率医疗”改革到底怎么抓,突破口在哪?

  10余年的治院实践和体会,让我看到一条清晰的实现路径:创立“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构建“院前—院中—院后”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待住日、待床日、留床日,从而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为抓好这项系统工程,医院还专门成立“效率医疗”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其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举全院之力推进改革。

  推动日间服务,尤其是“高难度诊疗”的日间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抓手。它需要院前的评估到位、检查到位,需要院中的精准医疗、快速康复,也需要院后的随访等服务来支撑。只有各项措施齐头并进、无缝衔接,整个链条才能环环相扣、高效运转起来。

  2005年,我院率先在全国探索日间服务,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日间手术中心。当时,日间手术在国内的接受度并不高,患者时常发问:如何保障我的安全?为此,我们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以质量安全为前提,首创“三准入、三评估、三随访”模式,对日间服务进行全流程严格管理。三准入,即患者准入、医生准入、病种准入;三评估,指术前评估、离复苏室前评估、离院评估;三随访,则是术前随访、术后24小时随访、计划随访。这种情况下,患者安全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2019年,我院共完成2.8万台日间手术,数量占住院总手术量的30%,涵盖374种手术,包括支架植入、胆囊疾病、声带息肉、关节手术……部分病种手术费平均下降30%,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今年以来,围绕“效率医疗”改革,医院大力推动日间服务,将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放疗、48小时手术推向常态化。这个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部分“点”上出现的改变和突破。可以说,“效率医疗”的“倒逼效应”已然显现。

  曾被当作是“大手术”的肺癌根治术,在我院胸外科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微创+日间”,患者1天至两天即可出院,预住院患者也只需等待2天至3天,目前已开展近700例;我本人率领心脏瓣膜团队,以身作则、大胆创新,使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实现术后4小时下地、次日出院,且比例已高达1/3;近段时间,骨科髋关节团队也涌入改革大潮,成功完成10多例髋关节置换日间或48小时手术……更多复杂疑难手术的“日间化”,让整个医院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于患者而言,尽早开展手术,尽快康复出院,就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因为医院人流量大,住院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积极康复、早期出院、在家休养,更有利于手术伤口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也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由此可见,“效率医疗”带给患者的,就是更少的折腾、更快更优的诊疗服务;对大医院来说,也能服务更多患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也确信,这是一条革新管理、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效率医疗”催生“效率文化”

  在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巨浪中,公立医院作为基层单位,需要承担起各项改革重任,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医疗资源优化分配,不一而足。“效率医疗”从结果导向出发,将千头万绪、千丝万缕的各项改革重任统筹一体,让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产生效力。“效率文化”由此应运而生。

  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院是一家具有150年历史的老牌医院。跨域三个世纪,历经风霜雪雨,始终不变的,是“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我院作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主动出列、积极承担,如高质量完成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任务,完美救治杭州“7·5”公交车事件、古墩路爆燃事故及台州猫狸岭隧道事故伤员,最近又在全力救治“6·13”温岭爆炸事故最危重伤员,也因此凝练了独具魅力的“浙二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拼抢、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队协同、众志成城的合作精神,对标国际、精湛医疗的创新精神。正是“有点精神”的劲头,让百年名院老树新枝、厚积薄发,向着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的愿景,不断奋力奔跑。

  “效率文化”,是医院核心价值观和“浙二精神”在“效率医疗”改革中的自觉流露、鲜明表现。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例,为实现患者术后4小时下地、次日出院的目标,团队要对手术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将快速康复的理念贯穿全程。临床医生需不断精进技术,而麻醉医生要改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为不气管插管的深度镇静,护理人员则得围绕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早期活动、疼痛控制、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各项措施……这种天衣无缝的协作,便是“效率文化”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效率文化”的浸润下,小到床位资源优化、绩效奖惩考核,大到青年医生培养、学科建设发展,全院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层次的改变。如在奖励措施的引导下,曾经很难推动的跨科收治患者和“借床”已成为现实,三甲医院宝贵的床位资源,因此得到优化配置,科室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部分有技术、没台次的青年骨干,被挖掘出生产力,活跃在复工复产的舞台;快速康复机制从日间病房,大步迈向全院病区,成为医护和患者的共同追求……国家需要、患者需要、医院需要、员工需要,“效率医疗”引发的同频共振,是令人欣喜,也值得期待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行全面布局,并多次强调要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场所,是实现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当改革重任落在肩头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扛起重责、翻越高山,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俯瞰当下,仰望未来,“效率医疗”是我院的追求,或许也可成为一条普适的道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 王建安)

  责任编辑:文墨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