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滦州市人民医院王硕:将专业做到极致
- 作者:张园园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2-01-05 14:46
滦州市人民医院王硕:将专业做到极致
【概要描述】“护理同样讲究专业性,只有找出病因,护理工作才能‘对症下药’。唯有了解每个人的情况,才能进行专科护理。”
- 作者:张园园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2-01-05 14:46
在王硕记忆里,这一幕永远无法抹去。8年前的一天,彼时的王硕还是河北省滦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当天的工作忙碌异常,从5点早交班一直到晚上5点,她一直奔走在各个病房,顾不上吃口饭、喝口水。

滦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王硕
见王硕无暇分身,一位大娘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径直端到她面前,“姑娘,这是我家人刚送来的,我吃不了。这些我都没动,你别嫌弃一块吃吧。”不容分说,大娘放下饭盒转身折返回病房。看着眼前这碗饺子,王硕心里倍感温暖。
不久后,王硕巡视病房,发现某个房间内只亮着一盏壁灯,大娘正坐在那摸黑吃着剩馒头。王硕未曾注意到,眼泪不知何时已经悄悄爬满自己的脸庞。她哽咽着,想说的话到了嘴边统统又咽了回去。大娘看到王硕,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连忙解释道,“真的,我就喜欢吃馒头,根本不爱吃饺子。”
一碗饺子,将王硕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短短几天的相处,她能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县域百姓的淳朴。同时,良好的护患互动,也让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感,坚定了从业初心。”
近年来,现任滦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的王硕先后获得湖北武昌方舱医院“抗疫先锋”荣誉称号,河北省“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多次被评为唐山市优秀护士、唐山市名护、滦州市优秀护士;曾发表核心论文一篇。
专业:护理同样讲究“对症下药”
王硕选择进入护理行业还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王硕的姥爷。姥爷是一名医生,他身着白大褂、手持听诊器的形象,深深印刻在王硕心里,也让王硕对于从医心生向往。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是王硕一生的痛。在她8岁那年,姥爷患心肌梗死突然去世,时年52岁。王硕想不明白,为什么前一天还好好的一个人,没有任何征兆就离开了,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这让王硕迈向医学的步履更加坚定,“我从事护理工作,是希望尽己所能,用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让每个家庭少一些像我一样的遗憾。”
2003年,王硕如愿进入滦州市人民医院(时名“滦县人民医院”)呼吸科工作,2016年担任呼吸科护士长。众所周知,呼吸科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而且重症患者较多,随时可能面临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因此,加班加点、披星戴月成为王硕工作的常态。
王硕介绍,除了给患者输液、打针治疗外,科内护士还要负责为患者讲解各种疾病知识、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做呼吸功能锻炼,每周开展健康教育……如果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护士还得承担起患者的生活需要,帮助患者排队挂号、打水买饭等工作。
王硕强调,呼吸科疾病患者有其特殊性,不像外科患者治好了就结束了,而呼吸科疾病一般都是老病号,有的患者就诊没几天就会再次入院。“呼吸科疾病预防大于治疗,这要求我们通过持续健康宣教,把科学预防理念传达给患者,包括吸入剂正确规律用药的方式,帮助他们减少发病。”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硕并没有放松学习。2011年,她取得本科学历;2015年,王硕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进修3个月;2017年考取肺功能技师证书;2019年参加武汉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规范化培训班……
除了外出学习、进修,“自省”和“自学”也是王硕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每天晚上入睡前,她都会复盘一下白天的工作,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同时,遇到医学领域很多不懂的问题,她也会主动检索相关文件,或者跟临床医生探讨原因和症结。
王硕强调,护理同样讲究专业性,只有找出病因,护理工作才能“对症下药”。唯有了解每个人的情况,才能进行专科护理。
02
王硕记得有一次填写输液执行单,因为没有戴表,在时间一栏自己只是大概预估了一个时间。周凤娟得知此事,特地找王硕谈话:“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者进行抢救,哪怕一分钟都很重要,所以护理时间一定要精确到每分钟。”这次谈话给年轻的王硕留下了很深印象,护理人员工作的态度和细节,甚至可能直接决定了一个生命的走向。
得益于此,王硕在打造优质护理团队时也形成清晰的“路子”。王硕直言,年轻护士往往经验较少,在这张白纸如何描画还要看资深护士的传帮带。王硕总会积极鼓励年轻人参加科内、院内定期组织的学习培训。她也传承了老护士长的随机“抽查”考核机制。要求每个年轻护士都有一个小本子,记录日常工作中自己欠缺的知识要点和失败案例原因分析,以助于可以随时翻阅。
这些针对护理创新的“小心思”随处可见。2017年8月,医院开展大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些患者长期使用留置胃管时,因需用胶布将胃管粘贴到鼻子上,一方面会留下不易擦掉的印记,另一方面,胃管也容易脱落。基于此,护理人员想到用比较细的布条取代胶布,把胃管系一圈固定在头部,此举有效避免了胃管不慎滑落,也不影响患者美观。
让王硕欣慰的是,自己从事管理岗多年来,科内没有发生一起护理投诉纠纷,而且护理人员也经常感受到来自患者不期而遇的小温暖。
从事护理工作18载,王硕对于护理的认识逐渐深化。她越来越意识到,护理工作绝不是打针、发药的“机械”动作,而是非常考验人文关怀。让王硕引以为傲的是,科室护理团队对于一位年过7旬的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圆满完成了护理任务。
当时,老人需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这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护理人员必须时刻警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在吸痰的时候要保证轻柔,尽量实现最大程度的无菌化操作;针对口腔护理,两名护士紧密配合,努力把患者口腔清洁到位;为患者打流食,更要把角度测量好,推注速度要慢,防止返流导致胃虚,加重肺部感染;而患者翻身拍背,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其后,老人逐渐脱管、拔管、痊愈出院,不久送来锦旗致谢。老人表示,“精心的护理与治疗都是密切相关的,缺一不可。”工作得到患者认可,这让王硕颇有成就感。

王硕为患者梳头
“我们常说把患者当成亲人,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我们也是这么做的。”王硕介绍,有一位老大爷,由于长期卧床外加饮水少,导致大便干燥。在灌肠处理后,大便仍未排出。原来有粪块堵住患者肛门口,需要家属戴手套用手抠出粪便,结果老人的儿女面面相觑,并没有上手帮忙的意思。
见此情景,在场护士没有丝毫犹豫,帮助老人把粪块全部抠出来,老人终于顺利排便。老人直言,自己的儿女还不如护理人员贴心。
04
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一下子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其中也包括王硕。了解到武汉的严重疫情,王硕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她很快递交了请战书,对此,她有这样的考量,“我是科室护士长,应该做表率。而且我们科室护士们,有的孩子还小;有的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有的年龄大,家庭负担重。思来想去,只有我最合适。”
很快,王硕进入湖北武昌方舱医院。300名病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场面”带给王硕的更多的是震惊,“从没有护理过这么多人。”没有完善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制定修改方案。
身着全套防护服的不适应向王硕一一袭来:当时的武汉天气还特别冷,防护服厚重,一出汗整个人潮湿难耐,而位于地下的医院不透气,王硕数次感到虚脱,呼吸困难。令人安慰的是,44天的救治和护理,武昌方舱医院一共治愈了1124名患者。
“在武汉的这段经历,是对于我成长的一次考验。”王硕介绍,最多的时候,自己一个班次要负责50多位患者的护理工作。而且最棘手的是,经常一下子同时来十几位患者,这些患者要全部安排妥当,发药治疗、测量生命体征等。
不仅如此,初入院的患者可能不适应或者不满意,护理人员还要充当心理治疗师对于他们进行劝慰。相比于自己面临感染风险的恐惧,王硕更担心自己对于患者的照护是否足够到位。她总是不停地在病区之间巡视,及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同时,她也发挥专业优势,带领患者做起了呼吸操。
在武昌方舱医院“功成”撤场的时候,王硕忍不住哭了出来。“这种感情有点复杂,相比医患,更像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相互扶持,终于完成‘打怪升级’。”她表示,自己和一位武汉的患者还有联系,微信上也会时不时会收到他发来的问候。
无论何时何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王硕的底气和铠甲。工作中的“拼命三娘”,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家人的陪伴太少。
爸爸心脏不好,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工作,总是偷偷吃药硬抗。直到有一天,120工作人员找到正在忙工作的王硕,原来她爸爸突发室速晕倒,已经被送到了医院。父女俩以这样的形式在医院见面,这让王硕万分自责。“那时候我才刚刚知道,爸爸有这么严重的心脏病。当然也很后怕,生怕他不慎发生心梗。”
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王硕表示,国家层面对于呼吸疾病的重视与日俱增,今年医院呼吸科将要完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建设,将呼吸危重症发展起来,而科室也将组建危重症护理团队。王硕表示:“这将极大提升呼吸科的诊疗水平,让重症患者可以留下来,真正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