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充分重视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相互影响

充分重视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相互影响

  • 作者:胡大一
  • 来源: 胡大一大夫
  • 发布时间:2022-01-05 14:19

充分重视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相互影响

【概要描述】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治疗抑郁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作者:胡大一
  • 来源: 胡大一大夫
  • 发布时间:2022-01-05 14:19
详情

 

 

精神心理障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使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恶化,即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及其他原因死亡(包括自杀)显著增加。精神心理健康的干预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治疗抑郁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精神心理干预不仅可有效缓解精神心理疾病所致的情绪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而且使心血管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21%。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压力管理方面的精神心理治疗,可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瑞典完成的Uppsala初级卫生保健项目的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心理干预可使已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致死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降低41%,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下降45%。

 

最近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报告,与以单一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康复对比,增加压力管理的精神心理干预,显著增加传统心脏康复的效果。比传统运动心脏康复使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44%。在最近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显示,在同时存在抑郁症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艾司西酞普兰显著降低总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复合终点,相对危险降低31%。

 

有些精神科使用药物,可能影响心电复极,即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存在增加心脏猝死风险,尤其在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双心医学”团队服务。我强调,在我国心肺预防康复中心,一定要引进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型(非SCI型)精神科医生进入团队,不可仅限于心内科护士用量表筛查。心肺预防康复的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急需提升质量,确保诊断正确,治疗安全有效。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或抑郁。并且焦虑抑郁的表现大多有胸部、后背、上腹部的不适,以及心悸、气短、喜长出气、出汗和睡眠障碍。

 

还有一些无心血管疾病,如无危险因素、月经正常的中青年女性,因焦虑尤其焦虑的急性发作(惊恐),全都初诊或反复就诊于心内科,做很多甚至多次重复无必要有伤害的检查,如冠状动脉CT。更有甚者做冠状动脉造影,长期误诊误治。这种情况也见于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但病(变)与症(状)是分离的。临床症状是焦虑和/或抑郁引起,而与体检意外发生的病变并无因果关系。

 

我们应以更大力度推动“双心医学”在非精神心理科室,尤其心内科与消化科的培训推广,也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与患者教育,普及“双心医学”常识。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落实非医疗干预,全面落实个体化的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