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不赞成行政官员在学术会议上授课的几个理由

不赞成行政官员在学术会议上授课的几个理由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30 16:46

不赞成行政官员在学术会议上授课的几个理由

【概要描述】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各种会议尤其是学术性会议上,经常见到某些行政部门的官员参会并授课。有些面孔在此地的会上出现,在彼地的会上也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那是相当的高。他们在此地讲的是1+1=2,在彼地同样讲1+1=2,让听众味同嚼蜡却怡然自得。这样的官员,将其比作老百姓形容的“会贩子”似不为过。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30 16:46
详情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各种会议尤其是学术性会议上,经常见到某些行政部门的官员参会并授课。有些面孔在此地的会上出现,在彼地的会上也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那是相当的高。他们在此地讲的是1+1=2,在彼地同样讲1+1=2,让听众味同嚼蜡却怡然自得。这样的官员,将其比作老百姓形容的“会贩子”似不为过。

  尽管不能排除这些政府官员参会的良好动机,但这样做却弊端多多。

  其一,极易造成信息混乱。有些官员的授课,被主持人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中央出台的某些政策进行权威解读,其实大谬不然。须知中央文件不是学术专著,正常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而这些文件的读者,其文化水准大都高于社会平均文化程度,实在没必要多此一举。

  退一步说,如果大家实在因某种原因理解不了,即使您解读得再认真再费力再“权威”也于事无补,何必劳这个神费这番力?问题还在于因您的身份不同于一般专家学者,听众极易把您当做政府的化身。在官本位意识仍然根深蒂固的今天,您在讲台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您的翘首蹙眉举手投足,也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进行放大,并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而您口中吐出的不论是个人见解还是来自权威部门的声音,都会被人做出不同于一般学术见解的解读。即使您一再声明“纯属个人见解”也非但无济于事,许多人还会越加好奇,思维的触角越有可能朝你难以预料的方向延伸。如此这般,岂有不造成信息混乱之理?

  其二,角色错位,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学术论坛那是教授专家唱主角儿的地方,属于您的位置根本就不在这块地盘上。如果您像赶场子般今天在这个论坛发表“高论”,明天又到另一个学术会议上指手画脚,其状如明星走穴,其形似红楼梦中形容的“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焉有不影响您的正常工作之理?如果您横竖不认这个理儿,硬说这样做不影响您的正常工作,那么就只能有一个答案:您所在的岗位可有可无。果如此,何必既浪费纳税人的银子又浪费您宝贵的时间和生命?何不干脆摘下这顶官帽,去做您喜欢做的事情?有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当官员也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哪里热闹往哪挤,哪里露脸朝那钻,岂不是太过浮躁了吗?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官员就是官员,如果您想把官员和学者、教授的好处一网打尽,胃口是不是忒大了点儿?可能您会不服气地说,我不但是“××长“,还是“博导”呢?如果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别怪咱不恭了,除去一部分有真本事且职称是通过正道得到的官员之外,这种头衔到底能值几个“钢嘣儿”,大家能不心知肚明?说不定哪天菜市场小贩儿吵架,“大师”的头衔也会用到“国骂”里呢!

  其三,助长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工作就是开会”的现象早已为公众所非议,而我们的某些官员却偏偏视而不见,总以为不参加一些会议就意味着对某项工作不够重视。您就不想想只要您参加某个会议,当地就只好派同等级别的官员来陪同,这已经成为官场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那些下级单位,不论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兴趣,也只能硬着头皮参加,否则就意味着对您的不尊重。记得有一次谈起这个话题,一位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分明是自己不干工作也不想让别人干工作。”此言一出,所有在场者直喊“精辟”。

  其四,造成浪费。同样的会议,只要某一级别的官员参加,就会有相应的接待规格跟上去。前呼后拥、吆五喝六,大家都整得像真事儿似的,大量的时间耗费掉了,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出去了,可是效果呢?或许只有天知道吧!

  是不是笔者不主张政府官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答曰:非也!不但如此,笔者还十分盼望各级官员以普通听众的身份参加这类活动。比如可以虚心听听会上和会下学者专家们对某个问题是怎么议论的,听听身在一线的同志倒出了那些苦水、吐出了哪些心里话。请注意了,您在这些场合中得到的,绝对比从那些那些五花八门的简报啊、正儿八经的汇报材料啊之类的劳什子里到的真实百倍准确百倍。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嘛,但话又说回来了,关键是有心,关键是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装在心里,关键是决心利用自己的位子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关键是以普通听众的身份多用耳朵少用嘴巴。如果热衷于上上台、露把脸、讲几句话,然后合个影后就溜之大吉,就是送到耳边的有价值信息也会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怎么能在心里扎根?

  还可以朝另一个方向去琢磨这档子事儿。据说有为数不少的这样那样的学术活动的主办方玩命般拉官员到会,且暗中较劲儿,仿佛谁拉的官员级别高谁就脸上有光,谁的会议学术含量就高。人家使出浑身解数来请,咱们总不能让人家热脸贴个冷屁股吧?须知爱面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连目不识丁的村姑野夫都好这口儿,咱识文解字的主儿又岂能不注意这档子事儿?但容咱在这里说句话糙理不糙的话,那些死缠烂打、死皮赖脸邀请您参加某个会的“会虫子”,也未必是什么好鸟儿!打个话糙理不糙的比喻,他们之中有些人形同卖春的婊子,对您好话说尽笑脸陪足,完全是冲着您那头上那顶乌纱帽,就如同后者在意的是嫖客腰包里的银子一样。给这类人当木偶当托儿甚至当猴儿耍,咱犯得着吗?另外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凡比较有档次的学术活动,是不是“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那谁也保不准,但台上台下的教授学者中也大多是经过寒窗苦读的,摆个官架子什么的对他们来讲可能不怎么擅长,但肚子里的墨水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您想啊,在这种场合,您不开口人们还莫测高深,如果一开口且一旦露怯,岂不给人落下话把儿留下笑柄?对了,咱再顺便提醒您一句,在您口若悬河之际,如果台下突然哄堂大笑或者掌声四起,可千万别太得意了,那说不定是人家是在喝倒彩呢!

  还有一个事儿不可不注意:有些事情是会上瘾的,开会也如此。万一您开会成瘾,把心气儿给开浮躁了,如果一旦离开领导岗位,莫非让妻子孩子陪您开会听你夸夸其谈听您聊闲片子扯山海经?须知大家都各有各的事儿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活法啊!

  改革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平心而论,我们的各级官员既然在万众相争的独木桥上一步步走到到目前所在的位置,在肯定党和人民培养的前提下,也不可否认个人确有出类拔萃之处,须知神闲气定方能成就大事,大展宏图,正当其时,因此劝君千万莫浮躁得找不着北,千万莫去当那种让人给看低了的“会贩子”!(王秀华)

  责任编辑:文墨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