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艰难「倒闭潮」,民营医院终于要缓过来了?
- 作者:凌馨
- 来源:财经 · 大健康
- 发布时间:2021-12-27 11:07
走过艰难「倒闭潮」,民营医院终于要缓过来了?
【概要描述】2021年,撑过了疫情最紧张时刻的民营医院恢复了正常门诊。
- 作者:凌馨
- 来源:财经 · 大健康
- 发布时间:2021-12-27 11:07

2021年,撑过了疫情最紧张时刻的民营医院恢复了正常门诊。这些率先复苏的医院,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老病人」。疫情之下,几乎所有中小型民营医院都曾一度关闭,在「后疫情」时代,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也必须转诊,业务流失不可避免。但仍有一些下沉在社区的民营医院,或是经营多年的特色专科门诊,通过互联网医院及医生个人的影响力,在疫情期间与病人保持联系。
这些下沉在社区的民营医疗机构,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为一个慢病患者长期服务,成为他们康复生活甚至居家养老的一部分,每年在单个病人身上获得的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千元。而类似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疾病,是要终身治疗的。
直到2021年,根据防疫要求,出现发热、腹泻、胸闷、咳嗽等症状的病人,须送往指定发热门诊。「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很多患者来源,毕竟社区很多病人都是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一位社区门诊连锁机构相关负责人说。收入减少,每天的支出不会少。
福州福其祥中医院董事长林祥崧算了笔账,这家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医院每月开销至少100万元,其中,人力成本占六七十万元,水电六七万元,加上药品、耗材和固定资产折旧,还有不少大型医疗设备来自融资租赁需要定期还款。
就在疫情前,已经在福州闽侯县及尚干镇开了七年医院的林祥崧,才刚刚建好这家新医院,可疫情让他不得不暂停门诊,直到2020年10月才始营业。计划中的200张床位,目前开放了30张。因为一旦开放更多床位,人力成本可能会增至百万以上。父子都是当地知名中医,林祥崧的境况远超同行,至少,在关闭门诊期间,还会有老患者主动找上门。
不少民营医院没能撑过疫情中的「倒闭潮」,依靠广告引流的「莆田系」首当其冲。他们未必是由最早一批来自莆田的商人经营,但主要的盈利模式与之类似,就是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引流,以过度医疗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
因为很多民营医院是靠借贷建设和维持的,一旦没有收入,资金链就会断裂。「一家医院负责人找我想办法,要借100万过桥资金还银行,用完还180万。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他都干,我认为是走投无路了。」上述健康产业股权交易人员对《财经·大健康》说。
对于此类医院的倒闭,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蔡江南认为是好事。「老百姓对民营医院不信任,也是被‘莆田系’弄怕了。现在‘莆田系’退出,可以重新洗牌。让民营医疗的格局经历一个过渡,做出一些品牌,慢慢改变他们的观念。」
除了「莆田系」,开在县城里的综合性民营医院也是倒闭的「重灾区」。如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重庆的开州三桥医院、云南临沧市凤庆县的「凤庆顺宁医院」均在此列。
医院的复苏主要靠的是,「老病人口口相传。包括疫情期间没开门的时候,也有人找我们。」林祥崧自述,目前医院每月的流水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以达到170万元到180万元,略有盈余。如果说祖传中医是民营医院中一类特别的存在,至少,类似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病患者,也是另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在疫情中的营收主力。
青岛博厚慧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厚医疗」)副总经理姜怡如表示,在2020年的收入中,慢病管理占了60%,「主要是因为他们会按时来我们的诊所复诊,大部分一、两个月会来一次」。
博厚医疗是一家定位在社区医疗的连锁医疗机构,目前在山东拥有60多家诊所医院。「我只需要服务好周边2公里到3公里的3万居民,经营就不会太差。」创始人阎红慧接受《财经·大健康》采访时说。

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仲威振介绍,按照诊疗标准,血糖不但要有效控制,且需动态监测。有很多病人一天只测一次或两次血糖,略有超标也不重视,病情发展日趋严重者,会导致肾病、糖尿病坏疽等并发症。
有数据显示,一个慢病病人获客后,他的年付费可以达到7000元—8000元,服务年限27年左右。阎红慧认为,在这些病人身上花的时间值得。
即使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已经恢复到30%以上,姜怡如也承认,「这两年整体都是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不管诊疗收入还是人工支出,一直在找其他方法去填补。」直白地讲,民营医疗需要发掘新的患者,或是收费场景。
互联网营销算是一个新途径。博厚医疗尝试了这一方法,「这是疫情后发展起来的。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我们,希望通过线上营销打通这部分业务。当然目前发现也有很多中老年人愿意参与进来。」姜怡如告诉《财经·大健康》。
一些线上下单需要到家服务的患者,本来就是门诊的签约客户。姜怡如举了一个案例,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患有骨质疏松,一天不小心在家摔倒小腿粉碎性骨折,她和家人都是门诊签约患者,于是家人就从线上下单上门换药。
姜怡如期待的,不仅是医疗服务由线下转为线下+线上,也是将服务对象由单一患者扩展到整个家庭——下单者多为中轻年人群,他们对社区门诊的依赖度相对更低。
2021年初,互联网巨头阿里和京东推出线上预约核酸检测服务。阿里在全国120个城市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北京、上海等,其中上海的上门服务费用多在250元左右,而线下核酸收费为40元。林祥崧也在想办法,承接附近单位体检订单、邀请三甲医院专家坐诊、主动参与防疫核酸检测、推出「双11」营销优惠和季节性膏方等,并开了线上微店。
「盯着西药不容易赚钱,但是搞中药膏方、汤剂、颗粒目前收入还是比较好的,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卖,利润也比较高。」上述健康产业股权交易人员的看法是,目前知名中医相对稀缺,而中医药制剂受到的限制也较少,可能成为民营医院新的「生存之道」,「不仅是治病,而是病程管理,获得一个病人一直服务下去,还是有得做」。
对此,蔡江南指出,「中医门诊有一些市场化的收费空间,如果你是中医有‘独门绝技’还是可以的。另外就是在一些新的人口流入地,有些专科公立医院做得比较薄弱的,比如儿科、急诊科、康复,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也发展得可以。」
在一些欧美国家,通常一个家庭会用一名家庭医生,持续服务很多年。在中国,家庭医生的理念还处于萌芽中。
部分下沉在社区的医院和门诊似乎想做这件事,走进患者的家庭。包括为失能老人或经济困难病人提供上门服务,关注他们和家属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根据居民特性开展脑卒中等疾病筛查、疫苗接种等。他们能成功吗?或许还需要时间检验。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