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让医生“单打独斗”,政医产学研携手推动医工转化成果落地
- 作者:初一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2-22 11:52
不让医生“单打独斗”,政医产学研携手推动医工转化成果落地
【概要描述】近年来,“医工转化”一直是医疗圈里的热词。随着精准诊疗理念和医学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临床医生主动参与并融入到医疗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生产中去,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 作者:初一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2-22 11:52
近年来,“医工转化”一直是医疗圈里的热词。随着精准诊疗理念和医学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临床医生主动参与并融入到医疗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生产中去,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临床医生和研究机构或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并未理顺,国内大部分医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创意都不能被转化为产品。即便医生和企业之间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受限于国内精密工业发展的水平,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常常无法满足临床使用的标准。
“如果让所有的医生都从零开始做转化,90%的人会坚持不下去。”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推动医工转化的医生,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欧阳晨曦切实体会到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个过程的艰巨。在他看来,“做医工转化,既需要有管理团队的经验,又要有做产业化的经验、管理公司的经验,要有投资打交道的能力。光靠医生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势所趋,医工转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给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提倡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生命健康领域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众多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方向中,骨科和康复学科的需求尤其旺盛。以骨科为例,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千万名患者需要进行骨科治疗或骨科耗材植入,与日俱增的临床需求和日趋成熟的行业标准为骨科领域供给侧改革带来更多挑战,对骨科领域整体诊疗水平和患者术后效果也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本土化医疗创新的提速,在骨科领域里,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医工转化成果也正在不断涌现。“我们已经实现了国内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的‘零突破’。”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林进教授分享了一个骨科医工转化的成功项目——HURWA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这是我国多领域科技人员合作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使用HURWA成功完成我国首例机器人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该手术的顺利实施也是“中国造”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完美首秀。
一直以来,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严重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可以得到快速康复,回归正常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然而,该手术向来以“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著称,用于该手术的机器人更是集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机电一体化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尖端科技医用设备。以往,该领域一直被国外产品如MAKO、ROSA Knee等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垄断。

△林进在HURWA机器人主控端
即便与国外性能最优的同类机器人相比,此次“突围”的HURWA机器人在使用和性能方面也毫不逊色。此次手术执行团队领导者,林进教授表示,该机器人在操作上真正实现了智能化人机互动;机械高精密度、自我检视能力和纠错能力皆有上佳表现;可有效降低传统手术的操作误差。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中心的何红晨副主任也分享了团队实现的医工转化成果。“和手术机器人一样,外骨骼机器人也是近年来机器人领域发展的重点。”据何红晨介绍,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方面,团队发表了107篇文章,目前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CFDA认证,并在全国50多个机构进行测试和应用。
医生掌舵,众人开船,加速实现有效转化
尽管HURWA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医工转化之路已经走完大半,但每每回忆起这个转化的过程,林进都感悟颇深。“我经常说这就是‘戴着镣铐舞蹈’。”林进提到,从研发早期的调研,到大量的临床前期验证、动物模型等试验,再到产品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甚至现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整个医工转化的过程充满了困难。比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成果评价标准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和概念验证平台缺乏等等。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加速实现医疗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何红晨分享了来自华西医院的经验。“‘华西九条’提出,要把转化收益的90%以上分给项目团队,医院最多只占5%-10%。”据何红晨介绍,近年来,华西医院为了推动医工转化,做出了很多创新举措。
首先是要组建专业化的转化团队,由成果转化部负责医院的知识产权管理、横向课题科技合同、成果转化科技合同、成果转化基金等工作。其次是要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华西九条”就是众多激励政策之一。再者,要加强政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和华西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此外,华西医院也在通过搭建全产业链转化医学平台、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等方式,推动医工转化的发展。
华西医院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制度设计,嫁接资本,还是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想要真正把医工转化这件事做大做好,就不能光靠一家医院,一家企业,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综合性平台,来承载上述所有的配套服务。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对此,同样在推动医工转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主治医生林贤丰表示认同。“从我们团队的转化经验来看,第三方平台是推动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林贤丰提出,一个优秀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搭建医生和资本之间的桥梁,搭建医生和产业之间的桥梁。未来,医工转化项目无论是遇到融资、法规、注册体系还是监管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去解决。
医工转化,以“医”为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陈雁西教授提到,医工合作转化最关键的则是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战略模式和发展规划,优秀的研发成果绝不是医生仅仅提出创新的“想法”,而是需要医生全程参与研发过程,在医工合作互动中切实打造技术壁垒,最终在相关赛道中成就头部企业,领跑国际舞台。
正如欧阳晨曦所言,如果医工转化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那么医生只需要掌舵就好,其他的交给大家一起来做。
探索“绍兴模式”,建设医工转化标杆平台
“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最大化地优化资源效率,帮助项目成长。”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杨涵提到,作为国家级的医疗大健康技术转化平台,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发展促进会致力于积极整合生命健康领域的各种优质资源,扎实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由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和绍兴市滨海新区管委会共同发起设立的“长三角(绍兴)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化中心”正式落地,这也是国内在医工转化上的一次重要的破局之举。“我们看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帮助生命健康领域的产品实现转化。比如四川省、湖南省、江苏省等。”杨涵说道。
作为正在积极推动医工转化的地方政府代表之一,绍兴市滨海新区越城区主任也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个平台未来能成为医工转化的标杆和探索窗口。”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