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医苑英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心内科监护室(CCU)主任崔英华

"医苑英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心内科监护室(CCU)主任崔英华

  • 作者:吴楠
  • 来源:济医附院
  • 发布时间:2021-12-20 17:16

"医苑英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心内科监护室(CCU)主任崔英华

【概要描述】从小怀揣着对白衣天使神圣职责的向往,心怀着美好的愿望,1987年崔英华考入滨州医学院临床专业,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

  • 作者:吴楠
  • 来源:济医附院
  • 发布时间:2021-12-20 17:16
详情

 

 

大医情怀始于初心

 

     

从小怀揣着对白衣天使神圣职责的向往,心怀着美好的愿望,1987年崔英华考入滨州医学院临床专业,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1992年崔英华大学毕业后,她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像拧紧了发条的闹钟,始终充满着经久不息的热情,保持着源源不断的韧劲和耐力,在医学求索之路上一刻不停地前行着。2000年,她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于2004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汪道文教授,开展分子心脏病、遗传病及心肌病的研究;2008年,济医附院心内科成立心内监护室(CCU),受医院及科室委派,崔英华担任心内监护室主任,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症监护的重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为了做好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她一直没有中断进修学习,多次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短期培训学习,提高了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在圆满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挤出时间于2013年6月完成博士学业,被天津医科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崔英华动情地说:“在从医之路上,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和帮助,特别是我的硕导汪道文教授和博导王林教授对我影响至深,两位老师的人品和医术完美统一,对医学事业的探索精神,一直深深影响激励着我。”名师们的言传身教,加上崔英华的心摹手追、艰辛探索,使她的临床重症技术水平一直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为成功救治众多心内重症患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者仁心见于担当

 

 

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崔英华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病急危重症和心力衰竭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带领科室人员在山东省内开展了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急性心衰病人的救治及床边超声应用于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等新技术项目。每天面对危重病人进行观察诊断,在外人看来也许是很枯燥的事情,但在她眼中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她对心血管重症工作有着无限的热爱,她一直保持着严谨务实的态度,认真仔细耐心诊断每一个病例。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履薄冰”这十二个字,是崔英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2018年9月,科里来了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闷、胸痛3年,晕厥1次”入院,曾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进行过胸痛三联检查,附院急诊以“晕厥原因待查”收入心内监护室,急诊进行了心包穿刺+闭式引流术。当天下午,崔英华下了门诊后,习惯性地来到病房转一转,了解当天所有新入病人的情况,这位患者病症没有减轻,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崔英华反复追问病史,审视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并利用科里的床旁超声反复检查,发现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她紧急联系心脏外科,当夜就进行了急诊主动脉置换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患者及其家属万分感谢。崔英华介绍,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48小时之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经崔英华与科室临床医生配合抢救的危重病人不胜枚举。崔英华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病人,2020年12月,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晕厥17年、意识不清6小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因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应用了各种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家属心情非常着急,此时又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院专家不能来院会诊,为此科室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在讨论会上,崔英华根据自己以往阅读过的文献,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患者为长QT间期综合征导致的心律失常,因常规治疗效果差,可能是长QT间期综合征中的一种罕见类型,并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后来,患者被成功治愈,患者的丈夫对此非常感谢,多次到科室找崔英华表达谢意。了解到患者母亲,及姐姐均有类似病史,为家族遗传,崔英华建议患者及家属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疾病类型,为下一代亲属提供遗传咨询。

     

在CCU,生死时速抢救病人的情景经常上演,科室还常常会遇到一些心跳骤停的病人,恢复心跳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因此,科室医护人员是十分辛苦的,从深夜熟睡中被电话叫醒是常有的事。如今,崔英华早已形成一个习惯,不管值不值班,手机都24小时开通,随时等待接受任务。工作至今,到底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崔英华已经记不清了。“心脏重症医学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平日里默默无闻,一出动便是生死较量。作为一名与死神抢人的医疗特种兵,必须时刻准备出发、应对危急病情挑战。”在崔英华眼里,在拼搏和执着中赢得生机很有意义,看着病人转危为安就是她最自豪的事情。

 

 

 

 

爱之深切勇于探索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近年来,面对心血管疾病年轻化、多发高发趋势,崔英华把目光聚焦到心脏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对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遗传学病因及发病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争当医学新领域的探路者。

     

与此同时,崔英华还对罕见病给予特殊的关注,她曾经诊断过一个Danon病家系,该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其典型临床特征为肥厚型心肌病、肌病和智力残疾,在家系中男孩发病较早,预后较差,患者一般寿命在25岁左右,而女性则通常发病较晚,心脏症状较轻。崔英华研究的另外一个家系是Pompe病(Pompe disease,PD),又称糖原贮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Ⅱ,GSDⅡ),是由于GAA基因突变引起GAA酶活性缺乏,导致糖原及麦芽糖贮积在细胞胞浆和溶酶体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经典婴儿型患者多于生后3个月内起病,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巨舌、肝脏肿大;心脏超声显示心肌肥厚;常于1岁左右死于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她的这两个家系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

 

 

 

 

尊重生命系于人才

 

    

在崔英华看来,医生是一个晚熟的职业,入职门槛高、培养周期长、成才难度大。“只有以最严苛的标准培养医生,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培育更多的医学人才,人民的生命健康才会有更好的保障。”崔英华这样认为。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崔英华还担任着济宁医学院内科教研副主任、教学主任,并兼任济宁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其他职务。自2005年起,她开始担任济宁医学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研究生、进修学员的教学授课任务。崔英华把培养优秀的临床专业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她的授课深入浅出,条理性强,密切联系实际,内容充实丰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特别是针对心血管内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她探索和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专业教育方法,实行翻转课堂、PBL及C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历届同学的高度评价。她主持的教学查房已成为济医附院的样板和标杆,指导全院年轻医师规范教学查房,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医近三十年,崔英华十分重视总结医学经验,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近年来,崔英华及其团队收集长QT综合征、danon病,Pompe病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个家系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标本。建立了30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的数据库。

     

济医附院心内监护室(CCU)隶属于心内科,是集医、教、研于为一体的临床重点科室,拥有精湛的医术及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达先进水平。CCU采取集中管理危重症患者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急症、急性心包填塞、各种恶性心律失常、重症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晕厥、肺栓塞、主动脉夹层、重症心肌炎、猝死心肺复苏术后、心血管介入治疗伴有并发症、外科手术术后出现严重心血管疾病等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全天24小时密切强化监护,大大提高了患者救护的成功率。CCU还与急诊心内科、心脏导管室一起构成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绿色通道,使病人及时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倾心竭力让那些因病陷入无望的人生重开新花、重放光彩,是崔英华始终坚持的从医之道。如今的她,依旧不忘初心、默默践行着“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从事着充满急难险重的心内临床重症专业,坚持不懈地为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保护墙。对于她而言,为患者服务,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崔英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医附院首届名医,心内科监护室(CCU)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内科教研室教学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心功能研究会肺血管与右心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危重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心血病学分会委员,济宁市心力衰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济宁市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目前已经在各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参编著作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表观遗传调控因子SIRT3基因表达失调与心肌梗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持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整合思维研究基金课题《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