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把三维重建系统全面推向临床,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探索“精准诊疗”新路径

把三维重建系统全面推向临床,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探索“精准诊疗”新路径

  • 作者:毛晓琼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2-19 17:00

把三维重建系统全面推向临床,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探索“精准诊疗”新路径

【概要描述】新系统增加了很多影像后处理的功能和模块,对临床的帮助更大了。

  • 作者:毛晓琼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2-19 17:00
详情

在病床上静养了4天后,52岁的樊建国(化名)提前收到了出院通知。樊建国是一名恶性肾肿瘤患者。今年年初,因为左侧腰部疼痛难忍,他在老家的市级医院做了超声和CT检查,被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

 

一个正常人的肾脏,大小和拳头相近,而老樊的肾脏肿瘤已经长到了半个拳头那么大。情况紧急,当地医院给出的方案是立即手术,对左边肾脏进行整体切除。但老樊有些犹豫,他希望能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保住部分肾脏组织。

 

辗转打听之后,他找到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在得知老樊的保肾需求后,泌尿外科主治医师谢飞对他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术前评估。

 

他从医院的PACS系统中调取了老樊的CT影像,并通过一款叫做AW Server的图像后处理系统,对其进行了三维重建。在不留死角的三维世界里,谢飞准确找到了为这颗巨型肿瘤供血的两根动脉分支血管,制定了保肾手术的方案。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从阻断供血动脉到切除肿瘤,再到创面缝合,只用了25分钟。也正是因为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老樊才得以在术后第5天就能出院回家。

 

对于老樊来说,这当然是一次成功的手术,但它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优化诊疗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把三维重建这项高深奥妙的技术活,从传统的放射科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临床科室,真正实现了临床意义上的“精准诊疗”。

 

 

个性化是最大的痛点

 

 

在传统的诊疗过程中,但凡涉及影像检查的,临床科室和放射科都有明确的分工。一般来说,患者首先到临床科室就诊,由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开出影像检查申请单。患者凭借申请单到放射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由放射科上传到全院的PACS平台上,供临床医生和患者调阅。

 

影像检查得出的都是二维图像,比如我们最常见的CT,但对于一些急需手术的疑难病症来说,二维图像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够。比如,临床医生需要在术前明确知道病灶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供血血管在哪,旁边有没有淋巴结等等,这些信息就需要用到影像三维重建。

 

在今天,三维重建已经是一项被普遍应用的技术,几乎所有大型影像设备的生产厂家,都会在设备端提供单机版三维重建工作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开一份三维重建申请单也是常规操作,它不需要患者重复检查,而是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强大的影像三维后处理技术转化而来。

 

但在这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痛点——个性化的缺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科主任辛海燕告诉八点健闻,这就相当于去下馆子,临床医生想要点菜,要求少盐,不放香菜,多加点葱花,但放射科医生端出来的是大锅炒出来的套餐盒饭。“举个例子,我们就说心脏的三维重建。放射科做的心脏三维重建套餐,都是同一套标准,哪几个方向,每个方向间隔多少度,它就是这么设定的,一般不会改。”

 

一直以来,这个痛点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是放射科几乎每天超负荷运转,很难抽出时间来满足临床医生对于影像处理的个性化需求,这在很多三甲医院非常普遍。另一方面,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更侧重于临床实操,不具备放射科医生那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无法仅凭二维图像拼凑出立体空间的人体解剖全貌。

 

“只能自己靠经验判断,如果判断不了就找高年资的医生,一级一级往上找,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手术开进去了,里面的情况和之前的判断不一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伦鹏告诉八点健闻,这也是他做临床10多年来最苦恼的地方,再资深的专家,面对一些疑难病例的时候,做术前评估都还是存在风险的。

 

 

坚持6年的探索

 

 

对于辛海燕来说,破题从2014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为了给放射科更新CT设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购了一整套网络版的AW Server影像三维后处理系统。和单机工作站必须绑定影像设备使用不同,网络版系统的服务器架设在信息中心的机房,可以支持多个临床科室、多个并发账号异地登录。登录后,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调取医院PACS系统中的图像,进行实时的三维后处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那个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想让临床医生来试用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独立完成三维重建。我们也征求了放射科医生的意见,他们认为临床医生用这个系统在技术上没有障碍。”辛海燕告诉八点健闻,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在当时确实切中了临床上的需求。有不少科室的医生提出想要试用,为此信息中心还联系厂家来做了几次培训,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辛海燕事后总结,和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2014年那版的系统功能还不够强大,很多医生来看过以后就没有兴趣再往下学了。二是培训方式存在问题,每次上课都是十几个来自不同临床科室的医生们坐在一起学,忽略了每个科室间的临床需求差异,最后谁的问题都得不到侧重其临床学科的针对性解答。

 

转机发生在2020年AW Server企业版系统升级以后。辛海燕发现,新系统增加了很多影像后处理的功能和模块,对临床的帮助更大了。另一方面,她也了解到,临床科室对三维重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年轻医生甚至会自己下载一些简易版的软件来救急。于是,她向厂家再次提出了需求。

 

这一次,辛海燕吸取了2014年的教训。她挑选了15个临床科室重点推广,都是手术比较多和影像检查申请比较多的科室。在培训人选上,她更倾向于年轻的主治医师,他们既参与手术、治疗,也对信息化感兴趣。另一方面,她和厂家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一是要定期来,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分科室独立授课,不搞大锅饭。两个月后,针对性的培训就有了效果。

 

去年8月,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伦鹏独立完成了一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的术前三维重建。通过三维重建图像,他追踪到这名患者的病灶供血来自于小脑幕上方,便采用了非常规的幕上旁正中入路。

 

“如果没有针对这个病例进行定制化的三维图像重建,没有重建后的这些特征提示,我们大概率会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那最低就是2000毫升的出血量,4-5小时的手术时间。但我们从下方进入的话,直接就近把供血动脉夹闭,200毫升出血就能解决问题,整个手术不到1个小时。”

 

 

让医生和患者更有获得感

 

 

截至目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可能是国内唯一一家把三维重建系统全面推向各个临床科室的三甲医院。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辛海燕所在的信息中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信息中心在医院里的定位是后勤支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网络和IT系统的维护,是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部门。这几年,虽然各大医院都在大力进行信息化改造,但摊到信息科头上的事,无非就是流程优化,和临床业务相距甚远。但这样的情况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发生了改变。从主动发现临床需求,到对接设备厂商,再到组织医生培训,辛海燕所在的信息中心主导了这一系列的变革。

 

“这件事,临床有需求,设备厂商有积极性,但为什么一直走不到一起?就是因为缺少沟通的桥梁。”一位在医疗影像行业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几乎所有的影像设备厂商都只能对接到医院的放射科,“因为它是卖设备的,很难去敲临床科室的门,就像药企销售不可能去敲放射科的门一样。”而当信息中心介入,临床的真实需求被满足,医生就成了推动这场变革的最大动力。

 

90后的谢飞是全院最早参加培训的临床医生之一。他所在的泌尿外科每年要接待上千例的泌尿系肿瘤及结石患者。肾脏是一个特殊的实体器官,肿瘤位置千变万化,血管走形复杂,又和输尿管相连,对于这类患者的手术,术前评估的精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夏天,谢飞作为科室派出的“种子选手”参加培训,每个月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科主任给他的任务是,学会以后,要教会科室其他同事。谢飞表示,因为平时有阅片经验,学习的过程不算太难,再加上厂商应用培训老师直接从实操教起,所以大家的学习效率都很高。

 

“现在我们科室每个人的电脑上都装了这套系统,大约有30%左右的疑难病例,我们都会在术前自己做一下三维重建,确实管用。这个比例以后可能还会上升,因为很多主任级的专家也知道这个系统了,有时候碰上不好判断的病例,也会让我们帮着做一下。”

 

辛海燕告诉八点健闻,随着培训的深入,临床科室在三维重建上的运用也越发娴熟,来自医生和患者的好评不断。她计划召集15个临床科室的医生开个小型沙龙,一来是交流心得体会,二来也为下一步在多个院区的临床科室中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我相信,这件事不光是这15个科室有需求,也不光是我们医院有需求,临床的痛点是相通的,我们希望能先攒下一点经验,将来给其他医院做个参考。”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