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创建国内一流急诊大平台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创建国内一流急诊大平台

  • 作者:宋攀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1-12-10 11:19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创建国内一流急诊大平台

【概要描述】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建,不是县医院一家子的事儿。实现区域内患者的快速准确救治,需要院内的广泛动员和院外大联合。

  • 作者:宋攀
  • 来源:县域卫生
  • 发布时间:2021-12-10 11:19
详情

“县级医院发展,摆在第一位的是急救。”这是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滑医”)院长李凤垒的管理信念。原因也很简单:“急诊患者‘跑不出去’,‘转不出去’,应该就地得到很好处理”。

 

权威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我国城乡居民死因中,排名第一的是心脏病,第二是恶性肿瘤,第三是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脏病、急性脑卒中等疑难危急重症的处理,给县级医院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一个有着百万人口大县的龙头医院负责人,李凤垒有一个闪亮的梦想:要把医院建成全国一流急诊大平台。事实上,这一想法,与河南省规划筹略不谋而合。在河南,县级医院升三级,河南省卫健委规定:医院“五大中心”必须通过认证。电子病历必须通过四级。

 

在滑医内部,一座资金投入达6000多万元的急诊综合楼正拔地而起。建成后,五大中心、一站式服务,高档血管机、CT、核磁……国内一流硬件将应有尽有。而与此同时,其软实力也走在了国内前列。

 

作为河南首批升三级的医院,滑医“五大中心”建设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以最有代表性的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为例,2019年7月,滑医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2020年11月,滑医卒中中心被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脑防委”)授予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单位。在国家脑防委每月发布的600多家医疗机构质控排名中,滑县人民医院稳居全国前三。并且,在河南省创伤联盟组织的创伤中心质控中,滑县成绩位于全省第一。也正因为医院“中心建设”取得如此优异成绩,院长李凤垒成国内县级医院“五大中心建设”交流会议中,常邀的嘉宾。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套用罗曼·罗兰的名言来形容滑医,“不凡的背后,都是艰辛。”

 

 

换脑子

 

 

“五大中心”建设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建刚、院长助理吕绍江不约而同地提到,首要的一点是,转变理念(意识),也就是“换脑子”。

 

业内的一条共识,五大中心的核心任务是与时间赛跑,提升能力,将那些来不及转到上级医院,或有上转风险的危急患者留在当地,抢救成功。也因此,“换脑子”的第一条就是,挑战不可能。

 

吕绍江在滑医主导创伤中心建设。在他的脑海里,仍保留着这样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是2019年的冬天,一个5岁的小男孩因车祸被送进滑县人民医院急诊ICU。送来时,血压不稳,经输血纠正后可维持正常。家属强烈要求转院。而此时,接诊医生也拿不定主意,会诊意见陷入纠结。吕绍江赶到后查看发现,患儿病情平静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凶险。

 

进院已1小时有余的患儿,虽然血压稳定,但因肝脏破裂,血色素、红细胞却在持续下降,而此迹象显示出的创伤凝血功能障碍,正是创伤患者死亡三联征之一。抢救患儿,亟需立刻手术。

 

充满考验的时刻到来。如果同意转院,转院时患儿随时可能出现危险。如果留院,又有些“铤而走险”。因为坚持在院接受治疗,虽能最大程度降低患儿死亡风险,但一旦失败,遇上不理解的家长,很可能遇上医疗纠纷。对于这些,吕绍江心知肚明。但他下意识地把自虑凶吉的想法抛在了脑后,转而将患儿的救治放在第一位。他决定,通过沟通,尽可能地获得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毕竟,家属同意,能较好地避免让医生、医院承担风险。

 

吕绍江:“患者病情很重。”(以家属听得懂的语言,首先简明扼要地陈述了患儿客观病情)家属:“怎么办?”(寻求意见)吕绍江:“需要立即手术。”(给出专业建议)家属:“我们想转院。”(显示出担心)吕绍江:“目前,不具备转院条件,路上颠簸很可能会使出血速度加快,风险很大……”(以专业的建议,帮助患者家属分析此措施可能带来的后果)。

 

温和且坚定的沟通态度,自信且专业的分析意见,吕绍江在沟通中表现出来的救治信念,让家属吃了定心丸。最终,患儿家属同意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手术也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急诊PCI手术

 

 

“以前,如果创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医院一般是能留观则留观,而现在的理念是,患者入院后,只要具备手术指征,就要及时进行手术。”总结起此次救治理念的转变时,吕绍江表示。他还指出,现实中,另一特别需要转变的创伤救治理念是,对低体温重视不足。吕绍江说,低体温与创伤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一起,是创伤患者死亡三联征。低体温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此前,大多数医院因为理念的原因,不太注重液体升温和体温维持。滑医创伤中心建设过程中,医院完善了设备购置,采购了血液回收和保温装置,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李建刚是主管滑医胸痛中心与卒中中心建设的副院长。他认为除了学术理念上的“换脑子”,中心建设更需在现实的土壤中,从管理上改变医生的“畏惧”、“等靠”思想。

 

据该院心内一科主任李跃州介绍,胸痛中心标准版要求,医院不仅能识别出像肺栓塞、心脏夹层、急性心梗等复杂疑难急危重患者,还要求医院具备处理能力,这对县级医院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一些合并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死亡。“这些患者转不走,必须救,而如果救的话,死亡率也很高,医生承受着很大压力“害怕出事,自己不做,让转院吧,或是等专家来时再做吧。”

 

李建刚理解大家的难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过程中,开展一项新业务、新技术都要格外慎重。而溶栓技术等收费标准与劳动价值不匹配,也是制约医疗机构中心建设步伐的重要原因。

 

如何从根上转变理念?吕绍江认为,最核心的是提升信心,用知识武装头脑,从实践中提升能力。为此,他介绍,创建卒中中心过程中,滑医通过创伤救治例会、典型病例讨论等一系列培训制度和例会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并派医务人员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培训。

 

为了提升胸痛中心救治能力,李跃州介绍,科室开展了疑难危重病例、复杂病例、死亡病例讨论,每遇到一次疑难复杂的病例便开展一次。为了提升医务人员面对棘手病例的沟通能力,除了医务科、医患办培训外,科室还会在本科室内举行交流活动,注重让医务人员站在患者角度沟通,既要客观交待清楚病情和救治需要,还努力获得患者的理解。目前,医院心内科已经有3人,具备急诊介入资质,实现了从原来请专家来做急诊手术,到如今独立开展的转变,且手术例数逐渐增多。为了提升卒中诊治能力,滑医神经内四科主任郭红玲介绍,科室邀请了上级专家团队来院督导。

 

“督导得医生都快有‘崩溃’了。”郭红玲以电子病例书写举例,原来轻轻松松便能完成的病历书写,如今却要完全按照卒中13项KPI指标写明。“病情诊断,原来大家可能会直接写‘脑梗死’,而质控后在书写时则要具体到是哪根神经、哪根血管发生了栓塞的,医生是如何考虑的。并且,什么时间做什么,口服药物剂量,患者病情评分等13项KPI指标,都需要书写得十分具体。而这倒逼着医务人员学习提高专科业务知识,增强诊疗技能。”事实上,为了鼓励开展新手术,滑医对新技术开展设有保护期。除非是被认定为失职失责,治疗失败引发的纠纷和投诉赔偿,由医院承担。此外,医院还会完善抢救用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硬件装备水平。

 

 

改流程

 

 

救治理念转变之外,中心建设的另一大挑战则是多部门协调,而这则需要流程的革新。急诊、骨科、普外科、麻醉科、妇科、泌尿外科、手术室、重症医学、输血科、放射科……因为创伤患者复合伤、多发伤较多,创伤中心成“五大中心”创建中,涉及部门最多的中心。而因为重症创伤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收治科室付出很大的精力,一旦多发伤患者其他专科疾病没能得到及时处理,患者救治成功率将受到影响。基于此类原因,现实中,医院创伤患者常常出现归口难的窘况。

 

“如果没有规范的创伤中心,缺乏完整的创伤救治流程,科室间推诿,延误抢救的情况将非常普遍。再加上,多学科会诊因为有时间要求,组织难度比较大。创伤患者外转率高,死亡率高的现象便不足为奇。”吕绍江表示。

 

吕绍江告诉中国县域卫生,为改变这种情况,滑医创立并实行了创伤总值班制度。即,安排经验丰富的救治专家担任总值班(同时也是创伤救治组组长),对救治效果负总责,关键时刻,协调资源,拍板决定。总值班由业务院长、医务科科长、医务科副科长、核心创伤救治科室的科主任等轮流担任。其他救治组成员则是由各核心救治科室主治以上级别医生担任。具体实践中,创伤中心救治成员24小时值班。值班期间,大家每人配备一部对讲机。120一旦接诊重症创伤患者,便会一键启动创伤中心,通过呼叫器向后方救治成员传递患者信息。相关人员收到后,立即应答,并到急诊科待命。

 

 

急诊颅内动脉取栓术

 

 

“如此一来,变串联为并联,实现了患者零等待,患者还没到医院,医院医务人员便等待进行多学科会诊。”吕绍江坦言,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建设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即,将一些与创伤救治关系不够密切的科室,如口腔、耳鼻喉、眼科、产科等,调出了创伤总值班人员。这些科室负责人在处理创伤问题时,显得有些棘手,难以及时地给出结论,影响了抢救时效。

 

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同样历经了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的阵痛。郭红玲表示,卒中中心迈入规范化创建之前,卒中救治相关工作比较碎片化。每个神经内科的每位医生都可以溶栓,没有达到诊疗的同质化,溶栓用药时间长,数据管理也缺乏专职人员。因为数据上报不规范、不及时,难以得到上级认可。“人员配备不足,服务能力不够,卒中绿色通道各个环节不通畅,是创建伊始最大的担心。”

 

 

卒中绿色通道

 

 

郭红玲介绍,为让卒中诊治走向规范化,滑医进行了专业化改革。人员方面,从四个神经内科科室中,抽出溶栓例数最多的医生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从事卒中防治。持续接受卒中防治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救治地点方面,将溶栓地点从各个病房统一前置到了急诊。入院患者也统一收治在专门的卒中病房。这样一来,不仅有益于实现治疗的同质化、规范化,还能确保各项数据上报能够符合上级要求。

 

郭红玲坦言,这样的院内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卒中绿色通道建立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出现一个,一把手院长便开会解决一个,最密的时候,每隔一天便开一次协调会。”回忆起一把手坐阵,主管院长、10多个科室参与的协调会,作为卒中中心核心执行科室的负责人,郭红玲仍会觉得压力山大。她把遇到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硬着头皮,把救治质控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在会上直接说出:化验结果出得慢,CT室出的还是临时报告,还有熟人介绍的患者没有在卒中绿色通道溶栓……听到郭红玲反映的问题,院领导总是直接询问当事科室,并严肃要求整改。“我把大家都‘得罪’完了。”那段时间,郭红玲时常觉得,自己是各兄弟科室的“敌人”。

 

“刚开始,大家可能会有些不高兴,但毕竟,中心建设与三级医院挂钩,全院医务人员凝心聚力,心往一个地方使,最后做出的成就也到了大家的认可。”郭红玲笑着说,创建之后,医院溶栓患者数量明显增加的同时,溶栓患者DNT时间大幅缩短,从创建前的60分钟,压缩至创建后的22分钟,最短为5分钟。

 

李建刚指出,资源整合、流程改造中,忌的是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医院实际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例如,在滑医,对院内发生的急症,进行了划片处理,以缩短救治时间。胸痛中心设置了急诊科、心内科,两个溶栓地点。如果内科楼患者发现胸痛患者,拨打心内科救治电话即可。而如果是在外科楼上,则拨打急诊科电话。“资源整合,流程改造后,全院上下都知道,一旦发现胸痛、卒中患者,打呼叫电话,比找熟人都快。”李建刚高兴地说。

 

 

大联合

 

 

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建,不是县医院一家子的事儿。实现区域内患者的快速准确救治,需要院内的广泛动员和院外大联合。滑医在此方面煞费苦心。

 

李建刚举例,根据胸痛中心标准版要求,包括保洁、保安、行政、后勤人员在内的工作人员均需掌握胸痛的基本症状,了解胸痛中心位置及基本的急救要领。为此,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相关知识,制定了胸痛、卒中中心应知应会手册。院外、院内、120、病房……医院根据不同发病地点,制定了不同的医院救治流程。

 

李建刚记得,为了通过现场核查,有段时间,全院几乎人人都在背诵相关知识。为掌握大家的了解情况,刚开始时,主管院长、医疗总监见谁提问谁。开会时,不管是院长还是科室、普通的医务人员,都会点名背诵。一旦发现没有背出来,就要重新“回炉”接受培训。此外,医院还与保安、保洁公司沟通,实现双中心建设全覆盖。针对专业知识欠缺或不识字的人,医院还印发了专门的卡片。

 

为了实现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滑医不计投入,联合乡镇共同造福县域广大群众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滑医给全县22个乡镇的卫生院、300多家村卫生室,都安装了远程心电。实践中,下级操作,滑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断。上传结果5分钟之内,便会给出诊断结果。

 

如今,滑医每月为乡镇卫生院诊断数量达500例。正是靠着这么一股实事求是,不畏艰险的精神,滑医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真正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例如,胸痛中心创建过程中,一位在下辖卫生院就诊的患者,经远程心电发现存在心梗症状。120赶到后,为其除颤6次,经县乡联合,最终成功挽回其生命。吕绍江介绍,如今的滑医创伤中心流程顺畅、人员安排到位,各救治时间节点在要求的范围内,提升了治疗效果,成功地救治了以往很难抢救成功的患者。重症患者从进院到输血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小时,降至30分钟内。急诊手术时间由原来平均的2小时,降至1小时。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以前多转往省级医院的重症复合伤患者和骨盆骨折患者,如今在县域内便可得到及时治疗。2020年,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共接收250余例重症患者。除个别病情稳定患者应家属要求转诊外,绝大多数患者在本院得到成功救治。

 

 

创伤救治演练

 

 

“五大中心建不好,愧对老百姓!”院长李凤垒掷地有声地表态,时刻激励着滑医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滑医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以更坚定的信心奋战在国内一流急诊大平台建设卒中绿色通道的征程中。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