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专访前复星凯特CEO王立群:CAR-T降价,何以实现?

专访前复星凯特CEO王立群:CAR-T降价,何以实现?

  • 作者: 羽岐 雨棣 莉娜
  • 来源:财健道
  • 发布时间:2021-12-06 16:44

专访前复星凯特CEO王立群:CAR-T降价,何以实现?

【概要描述】

  • 作者: 羽岐 雨棣 莉娜
  • 来源:财健道
  • 发布时间:2021-12-06 16:44
详情

 

 

2021年,被称为“细胞治疗元年”。

 

今年6月22日,复星凯特旗下首款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9月3日,药明巨诺旗下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倍诺达)获批上市,成为中国第二款CAR-T产品。

 

上市、临床定点应用使得细胞治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9月,“一针120万的抗癌神药”“两个月癌细胞清零”等视频的火爆,更在癌症治疗领域掀起“CAR-T热”。

 

11月,复星凯特阿基仑赛注射液即将作为国产CAR-T“头号选手”,奔赴国家医保谈判“考场”。业内常言,“医保一上,价格减半”,围绕CAR-T疗效和成本的问题也引起了诸多讨论。

 

近期举办的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中国年会上,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也成为了重要的探讨话题。会后,星奕昂生物创始人、前复星凯特CEO王立群博士接受了《财经》的专访,详解了CAR-T的成本、产业化、商业化以及未来细胞治疗的发展趋势。

 

王立群博士带领其团队在不到3年内完成中国首例CAR-T产品的技术转移、注册临床、生产报批和上市申请;在任职西比曼生物科技首席运营官(COO)期间,主持管理了免疫细胞和干细胞两大平台的临床和生产;更早之前,他还曾在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担任要职。

 

 

01

成本之争:“降价是制药人永远考虑的问题” 但CAR-T降价之路尚早

 

 

《财经》: CAR-T在美国售价数十万美元,复星凯特的CAR-T终端价是120万元人民币,自体疗法中CAR-T的成本是如何计算的呢?目前的CAR-T产品能降价吗?

 

王立群在CAR-T的成本计算中,生产物料、检测、人力成本和冷链物流占重要比重。此外,还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研发和商务权益的投入,要想赢利是很难的。

 

比如,我们常说,“医保一上,价格对半。”但这只对毛利远远超过50%的传统药适用,自体CAR-T产品,即使百万级的定价,利润也非常的薄,难以留充足的“水分”与医保磋商,对半砍价是不现实的。

 

《财经》:最近有行业媒体讨论,CAR-T定价何时能降至20万。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是否为时过早?如果可以,如何降低成本?

 

王立群:降低药品成本是制药人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药物只惠及少部分患者,那么也没有意义。但是现阶段相对成熟(包括二期临床)或上市的产品,工艺路径和质控方法已确定,基本上没有可降的价格空间;其次,报批的产品很难对其工艺进行更改、物料进行更换,任何改变都是重大变更,需要经过实操进行验证。

 

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还未成熟的产品,未来还有机会降价。但是,你得看产业链目前是否具备降价的条件。

 

降低成本不仅依赖企业本身,还取决于上下游产业链内的其他企业,即需要国内除细胞药品研发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共同协作投资,并提供监管认可的物料、试剂和设备。可是,目前国内的上下游的物料、设备、包装材料等,能满足临床级别的很少,譬如,储存CAR-T产品的一个专用培养袋(下图)都需要进口。

 

 

▲进口储存CAR-T产品的专用培养袋/图片来源于网络

 

 

依赖进口的弊端显而易见。第一,进口物料的价格远高于国产替代物料的价格;第二,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国外工厂如果停工导致缺货,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第三,物流的战略问题、物资的储备时长(储备过多可能导致过期)也给降低成本带来阻碍。

 

所以,现阶段国内CAR-T产品的成本,并无多少压缩空间。但你们又问到,如果可以,如何降成本?我的答案是:技术创新是降低成本的最优选择。

 

我们知道,自体CAR-T是“个性化定制”“一人一批次”,本质上讲,节约成本并不现实。但如果CAR-T细胞成功从自体转成异体,且能够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再是10个、100个,而是1000个。那么比起从工艺、物料等方面节约成本,技术的革新是指数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节约成本。

 

《财经》:目前,只有一些三甲大医院才能够去做CAR-T疗法,那么企业派人去对医院进行技术培训,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在整个链条中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成本投入?

 

王立群:在CAR-T产品进入临床后,其操作过程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那么就需要对医生、护士的操作进行严格的培训。项目开发之后,从与医院建立联系,到确定定点医院的名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9年,我们就开始为CAR-T搭建商业化团队、进行培训。我们分工明确,包括质量、临床、运营、物流、商务五个团队,而产品入驻医院也不是单一的顺序式进程,是不间断地交叉进行,从而加快了产品入驻医院的速度。复星凯特目前应该入驻了50家定点医院,未来的目标是70家定点医院。这些拓展也在为后面更大规模的发展铺路。

 

接下来的工作同样繁杂。我们对接医院的团队需要进行约三轮培训。首先,要对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详细了解、对CAR-T产品的治疗有一定的经验,并且上下有一致的认可度和愿望;然后是进行产品培训,包括出现临床副作用应当如何处理等;培训结束后请第三方机构来核实培训是否到位。

 

而在产品入院后,企业人员会入驻医院,长期提供相应的运营支持,保障CAR-T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财经》:那么在降低成本条件尚不成熟、新一代技术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当前自体型CAR-T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可及性呢?

 

王立群事实上,目前CAR-T疗法的重中之重,是踏踏实实地服务好临床上每一位患者,确保其疗效。如果患者支付了100多万,最后仍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无论是对患者还是产品来说,都是不理想的。CAR-T作为一个新生的产品,不能刚学会走路,就想奔跑,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产品获批上市是企业对监管的承诺,即我会用我验证的工艺流程和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来管理好、生产好每一批产品。其次,在和医院的合作培训中,我也要保证每一个产品在临床上都能以最好的效果进行治疗。二者组合才能走得更远。

 

同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产品给患者带来的疗效。患者的支付意愿与疗效有很密切的关系,没有疗效的产品,只让患者可及也没有意义。实际上,我从新闻媒体及其他渠道了解到,患者对120万的接受度并没有之前预计的那么低。当生存受到影响,癌症进入终末期,且药物没有可替代产品,家庭的收入、支出,以及个人的生存意愿都会影响到可及性。

 

对市场的预判,也要根据几个季度运营后的实际数据分析和调整,才能知晓真实的可及性。

 

02
CAR-T:“内卷”之外还有市场

 

 

《财经》:现在国内在做CAR-T的企业已经非常多,会不会像PD-1一样出现内卷?

 

王立群:在国内,目前CAR-T有几十家在申报,而IND(新药临床研究审批)的申报有上百家也不夸张。但我不担心CAR-T会出现疯狂内卷或者一片红海的行业现象,因为它本身技术壁垒高,不是想做就可以做的。

 

以CD-19靶点为例,目前上市的只有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旗下的两款产品。大部分其他申报做CAR-T CD-19的企业(30个左右的临床批件)可能已经转做其它产品。他们大多是一些新兴企业,而不是有产业化经验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不会有大量同类产品的原因。

 

《财经》:您如何看待CAR-T下一步的商业化问题?

 

王立群:临床入组把控是更严谨的,但商业化可能会碰到各色各样的患者。如果商业化过程中参与治疗的患者人数增加,必然会出现个性化病例,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情况,包括生产成功率和临床副作用的管理?如何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性的前提下,收治更多的患者?另外,有无可能从治疗末线患者扩展到二线患者?这必然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验证和监管认可。

 

《财经》:CAR-T定价比较高的情况下,对接入医保或商业保险,您是什么看法?

 

王立群:现有的医保谈判模式(价格腰斩),CAR-T是很难进入的,因为成本难以改变。在医保无法进入、企业不太可能只做慈善的情况下,如果想惠及更多患者,可能要走商业保险的路径,比如创新支付、重疾险等。我们希望有不同形式的商业保险来帮助使用自体CAR-T细胞的受众,解决患者可及的问题。

 

从商业保险的角度讲,保险公司经过调查与精算,如果参保人确诊为淋巴瘤,即可购买保险。我们现在有14亿人口,假如其中有1亿人以100元购买惠民保(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而得病比例与终末期患者人数都可以计算,那么惠民保目前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如果每人每年支付100元,就是70亿元,但在赔付过程中,不太可能7000万人都赔付,具体赔付的人数、赔款的金额,就要看总体基数以及占比。如果参保的总体基数够大,作用才会发挥得更明显。

 

如果政府能够出面监管这一类保险,使其作为五险之外的补充险,群众就有可能每个月只花100块,来真正实现重疾保障。

 

 

03
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变革 向实体瘤与通用型出发
 

 

 

《财经》:您认为细胞治疗未来是怎样的发展趋势?现在进展到怎样的阶段?

 

王立群:细胞疗法的未来,一是从血液瘤逐渐向实体瘤的疾病领域进军,二是从自体型转向通用型的药物。

 

CAR-T的上市证明了细胞成药性的路走通了,但这只是第一个产品,是非常初级的1.0版本。接下来我们会开发新药,包括我们现在做的NK细胞,实际上是在做2.0、3.0,甚至是4.0的版本,我们希望能够把新产品的成药性做得更好,更接近传统的药品,才能广泛地去惠及患者。

 

现阶段自体细胞成药,尤其是正在开发的NK细胞,从研究到现在大概只有5年的时间。比较理想的情况下,NK细胞作为新开发的产品,如果在通用或实体瘤治疗方面研发成功,并得到了临床的验证,我认为是可以取代自体CAR-T的。

 

在对抗实体瘤方面,NK细胞比CAR-T细胞更具研发潜力。前者能够对非自体(不正常)细胞进行清除、杀伤,具有广谱性,是本身生物学活性作用。后者是“机械化部队”,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它需要识别特定靶点进行杀伤。实体肿瘤靶点的异质性,使得CAR-T细胞对实体瘤的有效性存疑。但在目前,CAR-T在血液瘤的位置难以被取代。

 

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上市,是建立在成熟的工艺基础上,但NK细胞完全是新的,自主研发创新要有积累和耐心,乐观的预期是3年IND(新药临床试验审批)、2年临床试验、1年上市审批,预期6年时间完成NK细胞的研发,以尽早惠及患者。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实习研究员)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