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知遇之恩

  • 作者:杜秀香
  • 来源: 齐鲁文学
  • 发布时间:2021-11-30 14:55

知遇之恩

【概要描述】作为四大典故中母子彼此成就的主角之一陶侃,是东晋的名将。他一生战功赫赫,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苏峻之乱,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他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从而名震天下,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不世之功。

  • 作者:杜秀香
  • 来源: 齐鲁文学
  • 发布时间:2021-11-30 14:55
详情

作者:杜秀香,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人清丽,文优雅,擅倾听,懂生活,出版散文集《小满》。

 

 

众所周知,中国除了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还有四大名母:孟母三迁之亚圣孟子的母亲;陶母筵客之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欧母画荻之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母亲;岳母刺字之抗金名将岳飞的母亲。四大名母各有各的典故,各有各的坚持,委实让人望尘莫及。

 

而作为四大典故中母子彼此成就的主角之一陶侃,是东晋的名将。他一生战功赫赫,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苏峻之乱,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他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从而名震天下,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不世之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在氏族大夫、名士官员皆以嗑药、喝酒、擦粉为名士作派,以“玄学空谈”为名士风度的魏晋时代,他可谓难得的人间清醒了。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除却军功、政绩卓然,他对中国的文学也大有贡献。不但贡献了“陶母筵客”“封坛还鲊”等成语典故,还留下了“陶侃搬砖”“陶侃惜谷”等励志成语故事。更为难得的是,在那个政权变幻莫测,人人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陶侃得以善终。公元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自古,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过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如此看来,他的一生可算圆满。不止如此,后世对他亦是尊崇有加。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宋朝诗人徐均亦曾有诗赞曰:“荡除国难功勋盛,王室因之得载安。最是南陵千里外,拾遗屏迹化尤难。”

 

如此光辉的履历,足以让他在东晋那个短命的王朝中灿若星辰,光彩夺目了。但,他的成功除了母亲的深明大义,明辨事理,含辛茹苦,悉心教导外,还离不开一个人的知遇之恩,这个人就是他的伯乐刘弘。陶侃自小家贫,父亲早亡,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贵族门阀时代,他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可想而知有多难。初时,他被举孝廉入仕,却受人排挤轻视,无奈弃官回家。所幸,乱世虽乱,却时势造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政局动荡。公元303年张昌起义,朝廷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刘弘上任,立即大胆起用陶侃,任他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陶侃不负众望,大败张昌,平定荆州。他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对于注定要翱翔天空的雄鹰,这些都只是开始而已。重要的是,这一战他的伯乐刘弘证实了自己的眼光与判断,更看到了陶侃不可限量的未来。他感叹地对陶侃说:“我过去担任羊公(羊祜,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出身“泰山羊氏”,博学能文,清廉正直。曹魏上党太守羊衜的儿子,才女蔡文姬的外甥)的参军,羊公说我日后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你也一定能够继承老夫我。”于是,一场力保晋王朝的“人才接力”在刘弘的感叹中悄然而至。

 

公元305年,陈敏趁乱割据江东。刘弘又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前去扫平叛乱。陶侃齐备仪仗,将母亲接到官舍,乡里都大觉荣耀。按照所有故事的套路,此时该有小人登场了。果不其然,内史扈怀在刘弘面前挑拨说:“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岁举吏,他如今身居大郡,统领强兵,倘若有异心,则荆州无东门矣。”刘弘不以为意地说:“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必无是也。”意思就是,我太了解陶侃了,一定不会这样,你就不要瞎操心了。陶侃听说后,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处为人质。刘弘任他们为参军,给予赏赐,将他们送回江夏,并殷殷叮咛:“你们的贤叔要征战出行,你们的祖母年事已高,你们应该回去。”叮嘱完小辈,刘弘话锋一转,慷慨而言:“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再加陶侃为督护。想当年,苏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张良与刺客掷大锤刺杀秦始皇时,忍不住抚掌曰:“读至此,当浮一大白。”陶侃的故事看至此,亦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好一个刘弘,好一个千古伯乐,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也不过如此了。当然,陶侃亦没有让刘弘失望,他兵出奇招,以运输船作战舰使用,击败陈敏。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

 

人之一生,受人之恩总是难免,所以中国人喜欢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过,相较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朋友的两肋插刀之恩,人生最重最难回报的恩情当属知遇之恩。春秋战国时的刺客豫让,为报智氏知遇之恩毁容吞碳甘愿赴死以刺杀赵襄子;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贺更有诗云:“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知遇之恩,是多少免被明珠蒙尘的人,愿用毕生之才华,愿用一己之生命为之回报的。可古语亦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多少人能如刘弘般不听挑拨,信人如初呢?

 

战国时的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此招揽天下贤士,乐毅欣然前往且被赋予重任,他帅五国军团连下齐国七十城,差点灭了东方称霸的齐国,也为卧薪尝胆三十年的燕国一雪前耻。可如此赫赫战功终究抵不过一句谣言。继位的燕惠王听信了乐毅守即墨而不攻取,是要自立为王的挑拨之言,派将军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无奈投奔赵国,余生草草终了,唯留下了读之黯然的《乐毅报燕王书》。而几乎被灭国的齐国趁机反攻,成功复国。

 

依然是战国之世,魏文侯想灭中山国,相国翟璜推荐了乐羊为将。乐羊为报知遇之恩,三年而拔中山国,甚至不惜在对战中吃下了身在中山国为将的亲生儿子乐舒被杀死后做成的肉羹,为中国的成语典籍增添了一笔带着血色迷雾与人伦悲剧的典故“乐羊啜羹”。即便如此忠心耿耿,在魏文侯得意洋洋地炫耀:“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时,别人一句:“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立即让魏文侯对乐羊起了疏远之心。结局自然是“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乐羊被魏文侯直接封在了中山国的灵寿,从此再无所作为,之后的史书上也再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和功绩。

 

历来功勋卓著的名将,鲜有善终者。韩信悲叹“兔死狗烹”时,早已道出了他们都会遇到的难题:功高不赏、权望太重。也许他们从未想过反叛,可手握重权本身就已经是罪大恶极了。所谓“君子无罪,怀璧其罪”,自古皆同。如何做到功高又不被猜疑?秦国大将王翦的“得”和大汉丞相萧何的“舍”,应算是高明之举了。彼时,王翦虽被秦始皇赏识重用,甚至亲自登门请他带着举国之兵攻灭楚国,王翦却依然畏惧“久居在外,必内多隙”的老套情节。出征的路上,他一连发回五封信件,向秦始皇讨要良田美宅,索要钱财园林,一副“贪财”的小人嘴脸,终于打消了始皇帝对他携重兵恐不忠的猜疑。灭楚之战后,王翦也得以善始善终。一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被誉为“汉初三杰”的萧何,曾被刘邦赞为大汉第一功臣。可随着奖赏而来的还有几乎无解的难题“功高震主”。无奈与恐慌中的萧何不得不把子侄送到前线为人质,并捐出全部家产才换得了余生一家平安。

 

太多的历史故事中太多的英雄悲剧。正是以史为鉴,才足可见陶侃的遇人之幸和刘弘的识人之明了。由此也可知,所谓知遇之恩,知才更要知人,知心……

 

对了,陶侃的曾孙就是东晋时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隐田园,终身不仕的鼎鼎大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