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燃患者“重生”希望!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用“心”开辟康复路
- 作者:凤凰青岛
- 来源:凤凰网青岛
- 发布时间:2021-11-22 15:12
点燃患者“重生”希望!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用“心”开辟康复路
【概要描述】近年来,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康复治疗的必要性正受到更多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视,针对亚健康领域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也成了不少人关注的对象。
- 作者:凤凰青岛
- 来源:凤凰网青岛
- 发布时间:2021-11-22 15:12
近年来,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康复治疗的必要性正受到更多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视,针对亚健康领域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也成了不少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医学的第三阶段”,康复治疗并不治愈人体疾病,却能给因病出现裂痕和扭曲的人生道路带来“治愈”,为无数患者和他们身后的家庭点燃“重生”的希望。让我们走近城阳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看他们如何用真心诚意呵护,开辟患者康复道路,在“健康之城”贡献城医力量。

康复医学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的临床应用学科之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医院众多运转不停的科室中,康复医学科却是许多人感到陌生的“齿轮”之一。
走进城阳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以下简称“城医康复科”)在医院内设置的康复训练室,看到的便是室内各式各样的康复设备,治疗师手把手指导患者进行训练的口号声充盈在耳边。自豪地看着这个为患者提供“再生”希望的诊疗室,城医康复科主任纪良还记得,科室由草创时期发展至今的不易。
2006年,纪良首次接触康复医学,便为这一被称为“第三医学”的学科触动,由此着手建立属于城阳区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
科室刚刚建立时,只是个仅有两名医师的小科室,治疗手段少、设备少,知道“康复治疗”、愿意接受治疗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但对康复医学意义的坚信,让科室始终坚持着学习和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优秀治疗和康复知识宣讲。
如今,城医康复科已经发展为拥有一个独立病区和多个康复治疗区域的大科室,自2018年6月承担起青岛市工伤康复治疗定点的工作。
过去只能进行针灸治疗的理疗科已经成长为能够开展平衡功能训练、吞咽障碍康复等多领域康复治疗的康复医学科,在肢体、言语、认知等方面都能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并配置了微波电疗机、日本产低周波治疗机,高级电脑中频治疗系统,进口牵引床等先进治疗设备。
康复领域扩展、治疗设备升级,想要真正应用于造福患者,还少不了团队的力量。
前来康复科就诊的患者,常因中风后遗症、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而难以达到生活自理水平,或是处于术后康复期,需要他人照顾日常起居。
城医康复科曾接诊的一位偏瘫患者,就因上有老、下有小、配偶离世,而陷入住院时无人照料的困境。了解这一情况后,科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住院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到病患床边开展床旁康复治疗,护士承担起照顾患者饮食起居的责任,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在全科室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患者原本因偏瘫丧失的身体机能基本恢复,有能力拾起过去的营生,重新支起家里几口人生存的一片天。
在城医康复科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位患者的康复经历鲜明地体现了团队力量在科室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性。纪良表示,“单凭任何一个人,肯定做不到。这是全科护士、大夫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患者的“重生”劲往一处使,这是城医康复科深受信赖、康复水平不断提升的原因之一。
“加油,咱们用劲再来完成一次!”“别灰心,跟着我再学一遍一定能行!”这些经常出现在老师和学童间的话语,也是城医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们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最常说出的语句。用纪良的话来说,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正像老师和孩子一样”。
对于因疾病、手术而丧失某一机体功能的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是通过运动重新学习丢失功能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城医康复科的治疗师们便要化身“老师”,从微小的动作入手,引导病人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身为“老师”,治疗师们不仅需要拥有渊博的康复知识,还得有足够庞大的能量和耐心。在康复训练中,有些动作往往需要治疗师重复无数次才能被患者理解并成功复现。因此,科室的医护工作者们选择在治疗时“声音大,但脾气不大”,用洪亮的声音让以老年人为主的患者能够听清引导,用耐心带领患者在康复路上步步前进。
在康复训练中,信心和积极的心态是患者获得有效康复的无形良药。面对信心低迷、配合度不高的患者和家属,城医康复科在开始康复训练前便会拿出过往康复效果良好的病例,以图片、录像等明白易懂的讲解记录激发病人的康复信心。
在康复过程中,科室秉持“鼓励与表扬双管齐下”的原则,善于发现并及时指出患者的微小进步和主动康复动作,对此加以表扬,引导他们继续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康复。
在城医康复科,医护人员与患者不仅是“师生”,更是亲友。为了打消患者的顾虑,打破沟通不畅、依从性差等影响康复效果的难题,科室医护人员自创了“拉呱式”沟通方式,在晨护、巡视等碎片时间积极拉近距离,用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暖心微举动贴近患者心灵。
感情日积月累,病人逐渐愿意对医护人员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对康复训练引导的信赖和接受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获得了更好的康复效果。“当完成一个疗程的康复训练后,医患间产生了感情,有些患者复诊时还愿意找同一个治疗师。”这样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成了城医康复科的信赖与良好康复效果的又一来源。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残疾人康复机构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我国需康复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将超过6000万。不断增长的社会康复治疗需求,向城医康复科提出了时刻保持进步、不断提升团队医护人员康复治疗水平的要求。
为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与学界最新成果接轨,城医康复科制定了规范的科室规划,近年来多次派医师到国内知名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学习,多人在省市级学科中担任委员职务。
一人学成,全科受益。外派学习的医护人员归队后,科室组织统一培训,既巩固了外出学习的成果,也使全体成员都拥有学习康复医学最新成果的机会,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康复科里人才济济,如何让每个人都拥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科室根据年轻医师的能力进行骨科、神经等不同领域的专业划分,甚至细分至膀胱、吞咽等领域,在科室内形成“位得其人,人尽其才”氛围,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朝着自己的方向,在康复医学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获得成长。
一个科室的长远存续,不仅需要培养中坚力量,更要孕育新生人才。对于来到城医康复科的见习医学生和新进医师,科室以院科教科规划的带教计划为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更加贴合科室工作情况的带教计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必须亲手实践才能彻底掌握的康复训练,城医康复科安排一对一带教,带教医师对学生“放手不放眼”,用耐心和细心巩固人才队伍根基。
此外,科室也对带教医护人员自身水平进行严格把关,授课者需提前参与专业考试,达到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授课。在每周固定的学习时间中,科室治疗师、医生、护士将拿手技巧、知识倾囊相授,为康复医学科未来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曾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疗体系要“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作为“第三医学”,康复治疗并不治愈患者的疾病,而是帮助患者重拾因病丧失的身体机能,克服功能障碍和肢体残疾,提高生存能力,最终重返社会。
重担在身,城医康复科将早期康复介入贯彻在科室发展建设中,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在院内,康复科与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兄弟科室形成合作,第一时间为有康复需求的入院及术后病人提供床边早期康复治疗。
同时,城医康复科走出医院,走进社区,将义诊融入党建活动,积极宣传康复治疗意义、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情况等基础知识,让更多人知道康复、了解康复,从而让人们在有需求时能第一时间就诊,接受完整的康复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医者仁心,从不受地域限制。近年来,城医康复科多次派医生、治疗师前往甘肃陇南,到成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支医帮扶。
纪良仍记得,2017年初到甘肃成县时,当地因病导致肌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在保住性命后只能直接回家,最多再接受一些简单的针灸治疗,根本谈不上有系统的康复治疗条件。
于是,城医康复科开始着手帮助成县人民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在派出科室有生力量到成县传授康复治疗知识与技术的同时,接收当地治疗师赴青学习成长。
在两地“手拉手”为当地患者谋福祉的决心和努力下,2019年,成县人民医院建起康复医学科,拥有了日常接诊能力,当地居民对康复医学的了解也有所提升,患者康复不及时留下遗憾的情况得到减少。如今张贴在城医康复科住院病区墙上的感谢信,便是科室赴陇援医深厚情谊的见证。
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既是城医康复科的荣誉,也是他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纪良表示,现在的康复治疗多针对存在功能障碍的肢体,对大脑进行的康复治疗还比较欠缺。未来,科室在做好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还想在脑机治疗等领域展开探索,为截瘫、脊柱损伤等病情较重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手段。
同时,科室还将继续通过微信公众号、外出义诊等手段进行康复治疗知识宣传,提高百姓对康复医学的认知,在颈椎病、腰椎病等亚健康领域贡献康复科的力量;加强院内合作,坚持外派学习,在城阳、青岛这座“健康之城”做大做强科室,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治疗。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