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培行业重创后六方激辩,民营医院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 作者:朱雪琦 李琳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1-18 11:01
教培行业重创后六方激辩,民营医院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概要描述】12月31日,教培限期改为非盈利机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将落下,让教育回归非盈利的呼声也令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人担忧不已。一位民营医疗机构高管向八点健闻提到:投资人特别关心,找了很多院长们访谈,毕竟,教育与医疗都是受政策影响特别大的领域。
- 作者:朱雪琦 李琳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1-18 11:01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曾几何时,民营的教育与医疗都曾是资本的宠儿,而疫情后,几乎双双遭遇重创。教培关停的同时,民营医疗的日子同样艰辛。
一边厢是民营医院投资的冰点。2020年,境内医院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跌至了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一边厢则是公立医院的扩张潮。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床位新增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无论是对政策方面的担忧,还是公立医院扩张带来的民营生存空间问题,都需要长期考虑、面对、讨论:
医疗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有何不同?当下,社会办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投资和政策的风向如何?在强调公益性的大环境下,在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投资医院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
八点健闻采访了政策、资本、产业端的多位资深人士,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当下,看清未来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会不会像教育一样一刀切?
民营医院的经营者不用担心,如果仔细研究这次教育“双减”政策的本质,是针对课外培训,不是社会办教育。因此不会出台限制社会办医的政策,不会影响到规矩投资,按医疗规律运营的民营医院。
郭跃(上海九悦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投资人钱袋是否已收紧?
某资深投资人:
大家都会有担心,担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非理性的担心,对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化、资本化的道路的担忧,这样的担忧,目前是没有依据的。
理性的担忧则是,公立体系服务的边界越扩越大。公立资源下沉到小城市,大家纷纷建分院,公立体系越做越大;而且,十几年前说公立医院不能搞特需,特需要剥离,现在非常明确特需是允许做的,不要超过10%,但是最后会不会超过10%,这个就不好说了。
民营医院社会办医肯定有它生存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空间是有多大,空间是继续变大还是会被压缩?大家能感觉到,因为公立医院扩张得太快了,不管是从地理空间来说,还是从所谓的高端、低端来说,民营的空间都被压缩了,这是我觉得这是从业者感到比较心慌的地方。
张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
非公的人才困境是真正瓶颈。投资人的担忧其实主要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人才能不能流动,医保有没有同样的待遇,医疗服务价格会不会被管控。很多投医院的投资人,因为这些,已经吃到过苦头了。
其实非公的这种人才困境前几年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有段时间,部队医院改制,释放了一部分人才,这一波之后,非公医疗的人才招聘会更难。而且过去几年非公医疗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体制内的医生其实很多都在观望,加上疫情冲击,在现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求稳的心态可能会占据上风,创业的浪潮会降温。对投资人来讲,可选择的项目越来越少。
郭跃(上海九悦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实对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对这样的一些政策变化,应该有一定免疫力。医疗总是被作为一种最特殊的行业来对待。
投资综合医院是不是条死胡同?
某资深投资人: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投资专科,我们会去选在公立医院里,本身医保占比就比较低的这些科室。公立医院保基本,社会办医应该聚焦在非基本医疗领域,而区分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我认为主要是看医保占比。我们还在看的项目,要么就完全没有接入医保,要不就是就医保占比很低。
郭跃(上海九悦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投资人真正热衷的,是有规模、有历史、发展好的综合医院。复星医疗刚刚在华南地区收购一家800强的综合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这是一家正儿八经的综合医院,也是最近披露的真正的大笔交易。此外,海吉亚要收购吴江永鼎医院,也是很标准的500床的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管理上难度比较大,要面对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压力比较大,但事实上不损害它的投资价值。我只是觉得,要培养出500张、800张、1000张床位的民营综合医院,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难度非常大,但是从资本价值来看,有时候难度大的业态模式,也更能折射出资本的价值。
医保会对民营医院收紧吗?
某民营医院管理者:
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医保的支付项目数量少,医疗服务价格普遍偏低。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医保拖欠。在医保资金紧张的地区,民营医院靠医保或许会面临医保支付不及时的情况。
某资深投资人:
只有先有了患者,慢慢让患者能够自付或商保支付,现金流和盈利空间都会很好。但中国的现实是整体的内需没起来,同时,医保覆盖面非常广。
陈秋霖(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民营医疗服务发展初期,就有政策建议和呼吁:不要过早地让医保去给民营医院报销。但更多的建议是医保必须一视同仁,既然是购买服务,公立和民营都要购买。
医保购买服务,很显然让民营医院在短期内获益,但有人意识到,这对民营医院的长期发展并不利。一方面,因为医保只能按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购买,基本医疗的价格必然是相对低价。因此实践中,实际上大部分民营医院提供的是基本医疗。
医院要有公益性,商业模式存在吗?
陈秋霖(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行业就是回报周期长。而且国外的民营医疗,很多都是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不是说它们不挣钱,但是挣了钱不会用来给股东分红,而是发展自身,所以逐利性没那么强。医疗领域不应该是一个暴利行业,更不应该是一个快钱行业。
近些年,政策一直在“社会力量办医”、“社会资金办医”、“社会资本办医”之间摇摆。起初说的“社会力量”,后来变成“社会资金”,近几年更强调“社会资本”。这是不一样的,资本是为了获利,“社会资本”的概念更偏向营利性。我个人认为,应当强调“社会力量”,而非“社会资本”。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包括社会资本,但不是全部,实际是更鼓励“非营利性的社会办医”。
张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
医疗服务市场化是没有问题,但是资本化,大量的资本进来,快速的扩张,这个是有问题的。美国这么市场化的地方,它的医院还大部分是非盈利的。欧美国家的很多私立医院,是靠自身运营所获得的利润来扩张成长,或者通过捐赠来支持其发展,而不是大量资本投进来,因为,后者容易扭曲医疗行为。
发展30年,中国的民营医疗是否走上了岔路?
赵淳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常务副会长):
现在很多民营医院都在那做小舢板,不做大不做强,不走差异化发展,不做专科,不提升自身的医疗品质,最终就是自生自灭。专科比较容易跑通,但是你自己必须自身自身得强大,不强大不行。
郭跃(上海九悦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现在主动的选择是向基层,向老年病、慢病这个方向去转型。老年化带来的市场的需求不仅存在,而且在快速地增加。这样的需求,需要我们我们这样的地市级的民营医院来满足。我们要做好准备,发展自己,迎接这一刚需市场的释放。
张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
我更多地会考虑医生集团的出路,医生集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营医院,我们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创新、医学创新公司,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来变革这个行业。
陈秋霖(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去这么多年的社会办医的发展,并没有实现政策的真正意图,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民营医疗发展到目前是一个阶段,需要去明确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回归民营医疗本质、回归常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