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微信医疗2.0来了,这一次腾讯将打败了百度

微信医疗2.0来了,这一次腾讯将打败了百度

  • 作者: 胡翼
  • 来源:胡翼
  • 发布时间:2021-11-12 11:04

微信医疗2.0来了,这一次腾讯将打败了百度

【概要描述】在短视频领域,百度和腾讯的成绩一直都乏善可陈,远远落后于抖音和快手。

  • 作者: 胡翼
  • 来源:胡翼
  • 发布时间:2021-11-12 11:04
详情

图片来自pexels免费图源

 

 

01/

 

在短视频领域,百度和腾讯的成绩一直都乏善可陈,远远落后于抖音和快手。而在医疗领域,百度凭借着搜索的优势,在医疗领域的收入一直都稳占鳌头,腾讯虽然近几年频频布局医疗,投资了行业内的几大独角兽,甚至还亲身下场,但是在医疗这一块的收入一直无法和百度相比拟。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在短视频时代,凭借微信生态的巨大流量和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在医疗+短视频的加持下,腾讯将有机会在医疗营销市场和互联网医疗领域一举打败百度。

 

02/

 

2019年12月23日微信在广州发布企业微信3.0,正式宣布企业微信3.0和微信互通,通过添加客户微信个人号为好友、升级100人群聊和开放客户朋友圈三大能力,为企业开放了11亿微信用户的生态圈。

 

2020年1月22日,腾讯微信发布视频号内测,并在发现频道的朋友圈下方添加了视频号的入口。相比微信公众号需要另行注册账号,获得视频号内测资格的微信用户可以使用已有的微信号,通过发布1分钟时长的短视频来获得包括自己好友在内的微信11亿用户的流量访问,门槛降低的同时,微信还开放了视频号链接导流给微信公众号。这是微信生态圈首次面向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直接开放整个微信生态圈的流量。

 

随后春节爆发的疫情期间,视频号在微信生态圈里快速引爆,一方面获得内测资格的视频号用户愉快地收割流量红利,另一方面没有获得内测资格的用户在各路”大神“的安利下,给他们的视频刷点赞和关注,试图早日获得微信的青睐开通内测资格,又被收割了一波智商税。

 
在这一场微信用户的狂欢背后,却有极少数的一波人意识到了微信前后脚到来的这两次重大更新带来的重大革新和营销价值。

 

 

03/
企业微信号的革新

 

微信已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最多流量最大的入口。朋友圈每天100亿的访问,还有越来越完善的搜索工具和信息流看一看,正在持续不断地向微信生态圈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发着巨大的流量。但是,在企业微信3.0发布之前,包括医院在内的企业用户一直是隔靴搔痒,无法直接触及和管理微信个人用户。医院虽然可以通过批量注册医生的个人号来进行病患和粉丝管理,但是终究因为微信个人号之间的账号独立带来了管理上的效率低下以及账号和客群的流失风险。可以说,企业微信3.0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医院可以批量管理所有医生账号的病患和粉丝群,统一企业形象,统一话术管理和朋友圈广告,甚至还拥有了接入小程序的服务和支付能力,而且客户群的再分配功能也让医院不用再担心医生的离职会带去现有病患的流失。

 

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医疗这一次又站到了最前面,早在微信公众号时代,以杏仁医生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平台就已经通过微信服务号打通医生随访入口管理线下病患,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这一次,平安好医生则在微信企业号发布之后不久,很快就发布了升级版的私人医生服务,升级后每一个开通私人医生服务的用户都将可以添加一个医生的企业微信号,从而在企业微信号中免费快捷地问诊,并且方便平安好医生的VIP用户每年的续费转化。

 

是的,企业微信号比之前的微信公众号更加天然地适合随访和问诊。企业微信号拥有完善的api接口,而且可以添加用户个人号为好友,甚至还可以发朋友圈内容(广告)和群发消息,最关键的是所有企业微信号的客户群都仍然属于平台!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用户管理工具!

 

 

04/
视频号的弯道超车

 

在短视频这条赛道上,头条系的抖音一直是腾讯心中的痛,望尘莫及。在对待医疗内容的准入上,头条系一直以严格和谨慎出名。作为信息分发的后来者,头条系在很多方面更像百度,因此也更加害怕像百度一样被打上医疗的标签,在发力的前几年干脆拒绝任何医疗广告。当然目前这个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民营医疗对于流量的渴望和敏锐的嗅觉,让他们找到了一条条隐藏的漏洞曲线入驻头条和抖音,头条系开始逐步放开了医疗广告的投放。但是即便如此,在医疗营销这个大市场上,抖音很可能还未打赢百度就已经输给了腾讯。

 

相对于头条,在对待医疗内容的准入上,秉持着张小龙做工具的产品理念,微信要宽容许多,几乎是敞开了大门一样地开放。从微信公众号到个人号的站街,再到小程序,医疗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波微信流量红利,但是热闹之后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把这一阶段成为微信医疗1.0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一家医院在利用微信生态上表现出色,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微信在流量分发上的克制,有限的入口和医疗的属性让医院很难触及微信个人用户。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医疗倒是借助微信风口起来了一波,如上文所述以杏仁医生为代表的医生随访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接口红利收割了一轮又一轮融资,只可惜最后都沉寂下去,微信医疗1.0时代过去,真正留到最后涌现出来的倒是一些明星医生。直到开头的那一幕发生,腾讯微信在相继发布了微信企业号和短视频之后,开启了微信医疗2.0时代,这次,腾讯微信想一举打败头条和百度。

 
视频号的入口仅次于朋友圈,每天坐享十几亿的流量,这是微信首次将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穿透朋友圈分发到微信生态的每一角落。而每一个视频号发布的内容都可以带上微信公众号文章,微信公众号头一次有了一个如此巨大而且免费的广告位。已经开通了视频号内测资格的微信用户很快发现,相比在抖音的籍籍无名,他们在朋友圈随意转发的自己的几条短视频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关注,同时还收获了更多好友之外的粉丝。可以预见,在获得了微信极大的流量倾斜,微信视频号将获得一个在短视频赛道上弯道超车的机会。

 

 

05/
趋于完整的微信医疗生态

 

这是一家嗅觉敏锐的医院的微信日常运营。给每一个医生开通的企业微信号每天从线下带入患者和粉丝,每天在视频号上发布科普医疗短视频并分享给每一个用户/朋友圈,从企业微信号和视频号裂变引流,建立起医生和医院的品牌,再引导用户到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小程序完成服务。医院可以通过微信企业号来提供患者问诊和随访管理,在微信企业号或公众号中绑定医院的小程序来提供更深度的挂号、付费、服务预约等服务。

 

 

微信医疗2.0

 

 

这样,一个完整的微信医疗流程就走通了,微信生态的七大产品线各显神通,七龙珠汇集而成的微信医疗生态闭环呼之欲出:企业微信(患者随访、私域引流和管理)+视频号(公域引流及专家品牌建立)+看点直播(专家直播积累信任建立品牌)+朋友圈(营销转化、强信任关系积累)+微信群(客服沟通转化)+公众号(公域引流、服务落地转化)+小程序(服务落地转化)。

 

可以说,企业微信3.0和视频号的推出,是微信头一次向医疗行业(事实上,对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这样开放自己的用户和流量!每一家医院,不论公立还是民营,通过合理地利用好微信的七龙珠生态工具,就可以打造出既能提升营销效果也让患者满意的微信医疗生态闭环。

 

而对微信来说,随着微信医疗生态的成熟和越来越多的医院/医生用户的加入,将有会更多的挂号、咨询问诊、药品等优质服务以小程序、公众号的方式出现在微信中,过去好大夫、微医、平安好医生们依靠庞大的BD团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资源壁垒将有机会被轻松突破。与此同时,成熟的医疗生态将唤醒极大的微信健康/医疗用户群体,这几年因为百度流量下降移动流量分散而茫然失措、亟需突破的医疗营销需求也将会在微信医疗2.0时代迎来爆发。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机会将不仅仅属于腾讯微信,也属于所有即将融入微信医疗生态的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生和每一个患者,未来也许还将涌现一大批第三方移动医疗平台或医院/医生品牌代运营机构。

 
这一次,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腾讯将打败百度。
 

相信视频号和企业微信的推出只是微信医疗成熟生态的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创新工具出现,以医疗人的智慧,将会有不断的行业应用创新出现,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谁都不想缺席。后面我将会继续沿着企业微信和视频号的实际应用,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微信医疗2.0的相关机会。目前,也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尝试应用我上文所提到的七龙珠微信产品工具来对医院的患者/用户进行私域流量管理,效果还不错。如果你也同样对微信医疗生态和医疗私域流量管理感兴趣,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huyi_me,大家一起讨论。

 

另外,我还创建了几个医疗圈视频号互赞互粉的微信群,已开通视频号的和想开通视频号的医疗圈朋友都请添加我的微信,我将把大家统一拉到微信群里,我还将在群里分享一个视频号的基础教程,并不定期分享医疗增长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为医院和医生我还分别准备了2个福利:

 
如果你是医生,想要借助短视频打造个人的品牌和获取更大的关注度,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医生。请关注我,我这边的团队已经准备好了医生品牌和私域流量运营的成熟方案,目前已经运营的几位医生都已成功完成多点执业,从结果看非常成功。

 

如果你是医院不想错过微信视频号、企业微信乃至微信医疗生态的流量红利,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短视频私域流量和微信医疗生态闭环,请关注我,我已经在运营的几家医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也可以。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