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支架集采并未解决支架过度使用的顽疾

支架集采并未解决支架过度使用的顽疾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28 13:23

支架集采并未解决支架过度使用的顽疾

【概要描述】支架集采后,价格跳水,似乎为遏制支架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或个别的滥用带来了“机遇”。我在去年年末集采结果尚未落地,就写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堤内损失堤外补,政策尚未到位,对策已经出台的文章。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28 13:23
详情

img

  作者近照

  支架集采后,价格跳水,似乎为遏制支架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或个别的滥用带来了“机遇”。我在去年年末集采结果尚未落地,就写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堤内损失堤外补,政策尚未到位,对策已经出台的文章。逃避集采的对策如下:

  一、不在集采范围的药物球囊的使用大幅增加。

  二、打着“精准放支架”的幌子,增加支架植入前的评估检查,如血管内超声、FFR这些检查费用都以万计,需患者自付费用。

  三、打着“创新”的旗号,已开始大规模推3万元的生物可降解支架。这也需患者自掏腰包。因为公众与众多患者担心支架是金属异物,长期留在血管中,出现问题,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概念,从它出现起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与关注。但研发至今,并未看到令人信服的研究证据,生物可降解支架在安全性与有效性,尤其改善预后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如果认真评估效(果)/价(格)比,集采后的大幅降价的药物洗脱支架显然是利国利民的选择。

  以上对策,最受伤的还是广大患者,不但要自付更高费用,而且接受更多无必要的评估检查。对这些患者来说,总体的实效与医疗安全还不如集采之前。

  集采使支架大幅降价之所以不能动摇过度医疗、过度支架的不规范医疗行为的原因是它不可能从体制上铲除医疗逐利的祸根。如果医院运营发展的机制模式不变,考核科室与医生的评估系统和多做多得的奖金激励政策不变,变什么也没用。

  医院的业绩和考核科室与医生的两个“金标准”和“硬指标”:一是创收—经济收入这是“利”;二是SCI论文发表的影响因子,重点科研项目基金,科技成果奖励—这是“名”。

  这种体制性弊病不根除,公立医院名为“公立”,实为“功利”,口号是为人民服务,行动是为人民币服奋斗。

  生物可降解支架在我国这么快速兴起,可以预测会快速淘汰集采后的药物洗脱支架。就像历史上,我国是最早最快把裸金属支架淘汰出局,让运动心电图评估坐上冷板凳一样。其根源一是医疗逐利的必然,二是资本的推手,快速淘汰安全有效的适宜技术。支架是资本逐利的最大利润的高质耗材,因而资本的介入与干预也是最强劲的。

  医改的根本是改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的运营发展机制评估体系与激励/限制机制。凡是医改成功的经验,都是预防/康复/二级预防做得好的医院/科室/医生的收获多。

  公立医院应由国家投入,不能由医院想方设法多挣钱,养自己,发展自己。公立医院医生也应有合理合法有尊严的阳光收入,不能如同目前合理合法阳光收入过低,合法不合理的在患者身上多做多得多分的奖金激励,更要杜绝不合理不合法的灰色收入。

  文/胡大一 责任编辑:亦欣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