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狂的猴子:创新药圈的期货和战略储备?
- 作者: 方澍晨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10-29 14:33
疯狂的猴子:创新药圈的期货和战略储备?
【概要描述】“时间就是生命和金钱”,对已有新药在临床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来说,更是如此。“一个药品晚上市一天,一天的成本最高是500万元”,一位中国药企负责临床研发的人员算了一笔账。
- 作者: 方澍晨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10-29 14:33
“时间就是生命和金钱”,对已有新药在临床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来说,更是如此。“一个药品晚上市一天,一天的成本最高是500万元”,一位中国药企负责临床研发的人员算了一笔账。
“涨价再多也要做(临床试验)。”面对融资越来越难的资本市场、不断紧缩的科创板IPO,尽快推进药物研发进程,是每一个想要活下去的创新药企不惜一切代价的最重要目标。其实早在3年前,实验猴子的紧缺,在创新药研发的大国美国,就出现过一次,而且和中国的出口相关。
会议报告指出,在之前的4年,美国平均每年进口超过23000只猕猴。中国提供了其中大部分的食蟹猴,这是美国用于药物功效及安全研究的主要物种。但这两年,来自中国的这一出口数据,这两年正在慢慢减少,原因无他:中国自己的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发展。“有人指出,中国制药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NHP(非人灵长类动物)育种者创造了一个替代市场,这对他们来说比美国市场更有吸引力。”
实验猴一猴难求的局面是如何来的?对医药行业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只乘坐火箭飞上480公里高空、顺利返回的松鼠猴
航天航空毕竟是少数人的游戏,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制药工业,才是实验猴真正的需求所在。1938年,因为一名女性在染睫毛膏时不幸发生意外导致失明,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案,强制药品上市之前必须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其实,这些试验,最初还大量使用黑猩猩等猿类。它们与猴子统称“非人灵长类动物”,《猩球崛起》系列电影,讲的其实就是制药界如何利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但同样由于它们与人类的过于相似,这类试验近年引起动物保护组织、医学伦理研究组织的严重抗议。这些组织对进行动物试验的机构发起威胁甚至攻击,要求它们转而使用其他试验对象。
例如,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提出,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医学试验,常常因为它们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的大脑有共同的特点,不过 “虽然这种相似性有科学上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困难的伦理问题,因为灵长类动物以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经历痛苦和折磨的可能性增加”。
于是,美国对猴子的需求逐渐向中国转移。但一边是90年代末美国基因组学叠加单抗药物的发展,大量大分子药(这是实验猴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研发项目上马;另一边,同样是来自于动物保护组织的压力,大多数主要的美国航空公司,也开始拒绝运输科学研究用动物。
中国的医药供给侧改革之后,大量资本和海归人才涌入到创新药行业,正在一步步复制美国的“生物医药热”的场景,对实验猴的需求也同样在中国爆发。所以,到了2019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之前的担忧,就已经变成了现实。而就在去年年初,全球性新冠疫情爆发,超过50个新冠疫苗+抗体研发项目同步上马,这些临床试验同样需要大量实验动物来研究其安全和有效性,并且,新冠项目时间紧任务急,研究方砸起钱来更是毫不手软。在本就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这一波催化更是让实验猴的价格半年翻一番。
华南一家CRO的负责人回忆,中国有养殖实验猕猴行业之后的近20年,猴子价格长时间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还是两三千块钱一只。2018、2019年,价格才快速上涨,特别是2019年底开始。“生物药投入研发加大,加上新冠疫苗研发需要。”他解释上涨原因。
在高价格的吸引下,近两年,非法买卖甚至走私猕猴的现象,并不鲜见。2019年,南宁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食蟹猴案,查证走私猴子达2735只。几个月前,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国内实验猴的销量和使用量,从2013年的七八千只涨到了2019年的近3万只,其中从2017年开始成万只地增长。目前,去掉被海外预定的,适合用于医学试验的2-4岁猴存量仅有约3万只。猴子没太增加,但国内新药申报数量却成指数级上升。
前述华南某CRO的负责人,今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四处采购猴子。根据研发方案的不同,一种药物的试验需要的猴子数量也不同。“一般几十只是要的。尤其是做安全性评价,三五十只都是需要的。”他说。
在缺猴子这件事上,无论是制药公司,还是CRO机构,甚至中游猴子培育商,大家都无一幸免。
事实上,中国不缺猴子。全国有45个亚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约占全球的10%,这个比例相比温带及寒带等不适合猴子生长的国家已经非常高了。但一个问题是,中国大部分种型猴都不符合全球学界的认证。一般种型的猴子并不在国际实验猴的遗传模型库内,因此做出来的试验数据,无论是学界还是国际监管机构也不认可。而开发新的实验猴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堆砌,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生态体系”:不仅自己用,也要让别人用你的猴子,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需要多方机构的共同努力。
不过,除了解决供应问题,事实上制药公司已经在寻求其他替代方案,这些做法也算得上是一条新的道路。欧美的动物保护组织和医学伦理研究组织希望,继黑猩猩之后,猴子和其他动物也不再被用于试验。
但这终归只是一个设想,距离落地还很遥远,而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的体系内,猴子紧缺仍是一个无法破局的问题。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