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无声 院史有痕」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展:急诊科,生死较量中的“急先锋”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来源:滨医附院
- 发布时间:2021-10-21 14:55
「岁月无声 院史有痕」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展:急诊科,生死较量中的“急先锋”
【概要描述】院史是医院发展轨迹的再现记录,记载着医院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医院精神与文化的传承积淀,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岁月无声,院史有痕,追忆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即日起,医院官方微信特推出“滨医附院历史展” 系列,循前人足迹,回溯一代代滨医附院人的使命担当。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来源:滨医附院
- 发布时间:2021-10-21 14:55
院史是医院发展轨迹的再现记录,记载着医院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医院精神与文化的传承积淀,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岁月无声,院史有痕,追忆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即日起,医院官方微信特推出“滨医附院历史展” 系列,循前人足迹,回溯一代代滨医附院人的使命担当。今天推出第十四期:急诊科,生死较量中的“急先锋”

1980年,急诊室全体护理人员合影
1977年10月建院初期,门诊设有急诊室,位于门诊楼第一层,设置护士办公室、治疗室、观察室、抢救室。抢救室有抢救床、抢救车(各种抢救药品,抢救用品)、氧气瓶;观察室有8张病床,留观病人多时,可在走廊加床。急诊室最初有护士8人(郭玉琢,张学荣,司秀芹,王莹,王海平,王广丽,李淑珍,程振兰),护士长郭玉琢负责急诊室工作,无固定医师。急诊病人就诊,由各专业门诊值班的医师进行治疗、抢救,需要住院者,立即转运到相关住院病区。1978年,增设注射室,方便病人注射治疗。1984年,急诊室增设新的抢救设备,各专业科室值急诊的医师相对固定。1985年,对急诊室工作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提升急诊急救能力。

1990年,急诊科合影
1986年4月,在急诊室的基础上成立急诊科,建立抢救小组,制订抢救措施,配备抢救设备,由内科医师李鹤亭负责急诊科的工作。1987年7月,李鹤亭任急诊科副主任主持工作。1987年,根据急诊科专业特点,规范划分工作区域,设护士办公室、诊察室、观察室、治疗室、抢救室。设观察床位10张。
1989年4月,医院为急诊科配备4名固定医师,分别为内科、外科、小儿科、神经内科专业。年底,急诊科由本科医师独立值班,建立急症病历档案和急症出诊制度。

1991年急诊科护士站
1991年1月,增设急诊病房,床位16张,同时将观察床位进行更新,并配备抢救治疗车。修改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固定急诊医师编制,增加护理人员,分工更加明确。抢救室内配置综合抢救台、电动吸引器、洗胃机、除颤仪等。

1994年,急诊科合影
1994年,承担滨州市急诊急救及远程转诊任务,院前急救主动与122(滨城区交通肇事事故处理中心)联手,采用联合办公、联合出警、警医联动的形式进行院前急诊急救。在滨州市“11·30”特大火灾中,及时有效的进行抢救工作,荣立“集体二等功”。1996年,增加救护车辆,救护车实行24小时值班,市内急诊用车免费,同110、122(滨城区交通肇事事故处理中心)联合行动,成功完成各种院前急救任务。1997年,医院成立绿色生命安全通道领导小组,开辟“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先检查治疗,后补办手续,急诊科对外公布急救电话3311111,救护车实行24小时值班,接到急救电话3分钟内出车,市区内急救用车一律免费,接到病人5分钟内妥善救治,保证急诊病人有接诊,住院病人有护送。对急重症“三无”的病人,坚持先入院、先抢救、先手术后交费的“三先一后”制度,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1999年4月,12层的新门诊楼启用,急诊科位于门诊楼第一层原位置,工作环境和使用面积得到改善和扩大,逐步形成院前急救、急诊观察、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病房为一体的急诊急救体系。有急救车3辆,医师8人,成立急救中心。
2000年,救护车增加到5辆,除与110、120建立警医联动外,医院还加入卫生部国际救援中心网络,成功抢救多起集体食物中毒和成批车辆事故伤员。

急救
2003年,遵循院前急救原则,提供24小时不间断急诊服务,保持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的无缝隙连接。建立急会诊制度,在首诊负责制的同时,对需要有关科室协助诊治的危重复杂患者,及时申请院内急会诊,会诊医师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

电除颤
2004年12月,按照国家卫生部要求,急诊科开始接受滨州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将急救电话3311111更改为咨询电话3399999,承担滨州市及周边地区危重症、重大灾害事故的医疗抢救、转运和大型集会意外伤害救治任务。购置全自动洗胃机、除颤仪、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等先进仪器。

2005年,急诊查房
2005年,制定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急诊患者均使用“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006年,制定实施急诊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急诊科准入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病历书写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
2007年,增加心肌酶检测仪、血气分析仪,能够迅速完成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气及电解质的快速分析。
2008年,开展血液灌流救治重症百草枯中毒并取得突破。制定单人、双人及多人心肺复苏规程及标准并推广。
2009年2月,急诊病房搬至门诊楼第二层,面积500平方米,设普通床位18张,重症监护室床位2张,主要收治各类中毒、心脏和呼吸衰竭、脑卒中、休克及其他重症病人。同年,医院建立住院医师轮转急诊科制度,内科、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科室医师均要到急诊科轮转,同时急诊科医师也要到其他专业科室进行培训,在全院强化急诊急救意识,提高医院的整体急救急诊水平。
2010年12月1日,滨博高速“12.1”特大交通事故,滨医附院急诊科全力以赴救援多名伤员,充分展示了急诊科在重大事故伤亡中综合救治能力。

2011年,急诊急救理论培训
2011年4月,急诊科对全院副高以上医疗人员及全体医技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医务人员的急救新理念。
2012年6月,根据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要求,重新修订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诊治标准等,制定急诊多项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对整个急诊科进行重新科学布局,将急诊科划分为急诊病房、EICU、院内抢救留院观察室和院前急救四部分,增置及更新换代急诊急救设备。急诊科医疗区由分诊台、急诊诊区、抢救室、洗胃间、清创间、重症监护室、观察室、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病房构成。同年12月,在门诊楼第一层扩建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面积达500平方米,设监护床7张,配备先进的监护仪、呼吸机、床旁血滤机、床旁超声、床旁X光机等,固定专业医护人员独立值班。主要救治猝死、各类休克、各种中毒、电击伤、中暑、淹溺、严重多发伤、复合伤、心脑血管意外、多脏器功能障碍等疾病。
2013年,急诊科针对急性创伤、急性心梗、急性心衰、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衰六大病种重新修订急救流程。以急诊科为主导,先后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以提升全员急诊急救能力。
2018年8月,医院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启用,急诊科搬迁至综合楼一楼和二楼东南侧,面向渤海八路和黄河二路,标识非常醒目,救护车出诊更为方便。急诊科总面积约逾1400平方米,能够提供成人各种专科急症以及综合危重症的医疗救治服务。包括医疗区、辅助支持区、生活区。医疗区由分诊台、急诊诊区、抢救室、洗胃间、清创间、重症监护室、观察室、急诊留观室、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病房构成。各专科(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传染病)均有独立诊室,同时,分诊挂号、收费、药房、化验、急诊X线、CT、急诊超声、安保、消防中心、饮水、自动售货机、多功能自助终端机等支持功能区域均在统同一平面,缩小了患者的就诊半径。区域内各辅助科室均提供24小时服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急诊科先后选派5名护理人员(其中2名副护士长)援鄂;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外防输入成为重中之重,急诊科又先后选派13名医护人员执行滨州市的口岸接转任务。疫情期间,急诊科也成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和阻挡新冠肺炎的重要入口,重新设置疫情下的分诊、出诊、接诊、救治、观察等工作流程,全员培训防护技能、配置安全防护设施,严防疫情流入和扩散。滨医附院急诊人,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豁得出,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无畏的精神、奋进的姿态、生命至上的理念。

2018年,急诊科合影
急诊科现有医师45人,护士75人,专职接线员5人,救护车司机11人,学历以及专业构成梯队合理。急诊设有独立分诊区,有明确的分诊标准和分诊流程,配有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用于分诊。急诊就诊入口地面引导标识醒目、各个功能区明确。在候诊区装配抢救车、抢救箱、通讯设施,便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成批伤员救治。急诊抢救区近100平方米,设置5张抢救床,每张床位配置旋转吊塔,搭载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氧气、负压吸引等抢救设备。重症监护病房270平方米,设置10张监护床,标配旋转吊塔(搭载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氧气、负压吸引),同时配有床旁血滤机、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观察室近700平方米,20张固定观察床,20张输液躺椅专供急诊病人。急诊手术室配有消毒设备、手术床、洗手间、无影灯、吊塔,满足急诊救命手术需要。日均急诊量为200余人次,抢救人数10余人次。对急诊病人实行A、B、C分诊分层分区救治理念,各种绿色通道运行通畅,年急诊量超过6万人次,抢救3千余人次,成功率近95%,其中心肺复苏、急性中毒、重症脓毒症、多发创伤救治和研究成为特色,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急诊科是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山东省首批急诊护理专业护士岗位培训临床教学基地、山东省医师协会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单位、山东省胸痛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滨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滨州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委单位,在省市急诊急救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并涌现出大批见义勇为、好人好事,邱建清教授外出旅程中勇救落水儿童、张志强医师火车上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青年医护人员每年去养老院义诊等。被鲁北晚报、齐鲁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急诊急救团队人才结构科学合理,科室布局分区齐全,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重症。在急危重症救治如猝死、休克、中毒、中暑、淹溺、严重复合伤、心脑血管意外、MODS等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为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迅速、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