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等评压力,医院里谁能真正帮你解决难题?
- 作者: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0-19 11:38
面对等评压力,医院里谁能真正帮你解决难题?
【概要描述】等评之重,不言自明。一旦医院降级,口碑受损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手术范围压缩、收费标准下调、医保受限……对于医院运行的压力,可想而知。也因此,当出现降级事件时,医院管理者难辞其咎,会承担「重视不够」、「管理不力」的领导责任。
- 作者:
- 来源:健康界
- 发布时间:2021-10-19 11:38
等评之重,不言自明。一旦医院降级,口碑受损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手术范围压缩、收费标准下调、医保受限……对于医院运行的压力,可想而知。也因此,当出现降级事件时,医院管理者难辞其咎,会承担「重视不够」、「管理不力」的领导责任。
以2019年广东某医院的院感事件为例,国家主管部门面向全国医疗机构的通报显示,该院因这起严重院感事件被撤销三甲资格、限期整改,医院主要负责人被处理。
那么,思想上足够重视、反复动员和拆解任务,就能做好迎评工作吗?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这也是院长、医务或质控等相关负责人压力极大的原因。甚至,光做好线下迎评也是不够的!
2020年12月28日,国家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推动医院评审工作由以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为主的评审形式转向以日常监测、客观指标、定量评价、现场检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审工作模式。
那么,面对等评压力,究竟谁是解决难题的好帮手呢?要想找到这个答案,先要弄清等评负责人「干着急」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原因一:无法搭建合理的等评管理体系,内部质量检查不规范,医院指标管理与检查制度不落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对等评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哪怕是有经验的迎评者,往往拿到的也只是专家的评价结论,而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
统筹人在院内的管理级别不够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隶属于质控办或医务部下面,要推进全院的自评,日常推动各科(处)室的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即便是有院级领导牵头挂帅,院内各部门的关系、内审员的立场以及相关人员受损等潜在因素,还会引发院内部门间的矛盾和不良情绪的蔓延、造成等评工作的推进受挫。这些都会导致医院自评失准,甚至出现医院自评都是A,他评或等评现场评价却是B、C。
原因二:不知如何开展数据全流程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如何基于数据线索进行针对性整改提升。业内人士都对2019年全国三级医院第一次上报「国考」数据时,陕西省某三甲医院因数据严重失实被全国通报记忆犹新。
可见,等评将各项数据评价纳入后,一方面,「人工优化」、「突击凑数」在核对中将很容易被识别;另一方面,强化数据考量的重要出发点,在于通过数据评价督促质量改善,在这方面,往往会出现「各自为战」、「顾此失彼」的困境,难于科学、系统性地平衡发展。
因此,迎评工作在院内难以「质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专业性不足、惯性思维和部门利益作祟。靠外力打破这些桎梏,显然是效率最高的选择。那么,一个真正为迎评医院分忧的第三方团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1. 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比如三甲评审、JCI、医院标准化管理、智慧医院评价等;
2. 要懂政策、更重实操,有丰富的等评指导经验,能充分把握新标准,有能力帮助医院组织各专业方向的专家予以指导;
3. 有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理解2020新评审的要求,能通过数据给出切实、有效、多维的干预指导方式,有能力对医院标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展开深度指导。
只有这样的团队,才可以做到「以评促建」,在确保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的同时,实际改善医院的医疗质量,搭建好信息化管理与绩效管理的体系,真正做到用数据来全面衡量医院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可以利用第三方工具持续跟踪医院运行中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上点硬货!撸起袖子迎等评,从理解新标准、学会用数据做起!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