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数字化转型能为医院带来什么?

数字化转型能为医院带来什么?

  • 作者:
  • 来源: 卫健策
  • 发布时间:2021-10-16 17:15

数字化转型能为医院带来什么?

【概要描述】一场新冠疫情将超大型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议题引入“快速道”。数字化转型在医疗领域将怎样展现?以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前瞻景象又是如何?

  • 作者:
  • 来源: 卫健策
  • 发布时间:2021-10-16 17:15
详情

 

 

一场新冠疫情将超大型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议题引入“快速道”。数字化转型在医疗领域将怎样展现?以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前瞻景象又是如何?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层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改办原副主任许速深度解读数字化转型在医疗领域的拓展、延伸与蜕变。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长期面临医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医过程效率不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支出居高不下、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难以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等矛盾,数字化转型旨在缓解这些矛盾。

 

 

数字化转型对任何行业,任何方面都适用。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并使之更适应社会需求,确保从资本到产品的转化效率最高。

 

 

建立互联网医院,初衷是解决医疗专家资源稀缺的问题。医疗行业很特殊,疾病是个性化的。随着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日渐成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深刻,医学诊疗将会越来越接近医学的本质,优质资源将得到更好的配置,医疗管理也将发生更大的变革。

 

 

许速强调,互联网+医疗,绝不是将医疗行为“翻”到互联网上如此简单。数据引领的全新时代,将为所有过去难以破解的问题带来全新解答。看病难,看病贵向来是医疗领域最为聚焦的痛点。大数据全样本背景下病种分值付费打破传统付费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

 

 

在我国公立医院,探索数字化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经验,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是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之一。以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单病种分组付费、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代表的按病种付费改革已成为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

 

 

DRGs、DIP两种医保支付方式是通过怎样的算法,实现合理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支出这一目标的?

 

 

许速强调,医保支付的基础是价格形成机制,因此支付方式改革本质上是价格改革,要对医疗服务的计价单位,付费标准支付时间和质量标准等进行改革,其最终形成的医疗费用最大化地契合医疗的服务成本。

 

 

DRGs和DIP两种支付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平行推进,两种方法使用的数据来源都是医保结算清单和收费明细,数据标准都是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其中,基于大数据的接病种分值付费(DIP),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形成病例组合,再由医保据此付费。DIP 通过对实际住院病人“疾病诊断+治疗方式”自然穷举组合,反映临床客观现实,通过数据标准化,实施成本低,较易为医院所接受,是我国本土发展的病例组合方式。目前已在广州等 71个城市进行试点。

 

 

医保支付改革最终目的是逐步转变定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降低或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减少医保基金浪费。

 

 

 

 “互联网+健康管理"是否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一种趋势?

 

 

 

 “互联网+健康管理”的特征是聚焦解决对居民危害高、风险大的健康问题。构建“互联网+健康管理”新模式,为健康管理赋能,这一健康管理优势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健康管理行业“体验性差。成本高、碎片化、获得性低、流程烦琐、未建立全程、闭环服务体系”等痛点。立足“早期干预 持续关怀、精准诊疗、全程管理”的理念,利用互联网整合了医疗健康大数据。前沿肿痛筛查科技优质医疗资源,实行互联网肿feng瘤发现模式和高危指标管理。

 

 

“互联网+健康管理”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综合肿瘤防治解决方案,让勇者做到“我的健康我知道,我拥有,我管理,我做主”,形成“优质、系统、便捷、经济、高效、个性化、互动式”的管理闭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健康管理链。

 

 

人们可以从依赖医生进行健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医生则可以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建立系统档案,与应用程序进行数据共享和联动,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扩大管理面。

 

 

无论DRGs还是DIP,一方面都可以促使医院主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较好地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避免医保基金浪费,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医院推诿重病人、分解住院 、升级诊断 、减少服务等风险,从而可能损害医疗质量。这就要求医保经办机构进一步强化医保监管,避免或减少上述行为的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安全的问题是全社会、全行业都面临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就不去收集和利用数据。不论是出于国家安全的目的还是出于商业目的以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国家都应该通过各种立法和管理手段进行数据管理,在应用过程中建立信用体系,完善安全机制。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