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十个关键词道尽医疗产业的未来?媒体大咖聚首达成媒企责任共建共识

十个关键词道尽医疗产业的未来?媒体大咖聚首达成媒企责任共建共识

  • 作者:健闻君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0-15 14:19

十个关键词道尽医疗产业的未来?媒体大咖聚首达成媒企责任共建共识

【概要描述】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医保支付改革、以及药价改革的力度,整个被拉长的决策链当中,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季敏华直言,“过去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可能仅仅指发生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而现在复杂的三医体系结构当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是彼此误解,尤其是在带量采购以后,其实需要更多的沟通。”

  • 作者:健闻君
  • 来源:八点健闻
  • 发布时间:2021-10-15 14:19
详情

 

 

“我们媒体、产业、政府和机构,所有利益相关方站在今天这个行业的拐点上”,在首届“未来医疗”中国医疗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峰会的战略媒体研讨论坛上,担任现场嘉宾主持的医趋势主编陈怡宁慷慨陈词,她所说的这个“拐点”既指顶层设计层面,也指产业转型的生态层面,与会的十家医疗报道领域的顶级媒体及产经媒体代表身处其中,感同身受。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这两年飞速壮大,单从企业数量上看,就从不到1万5千家增长到了超过2万家,背靠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医药经济报》社长许宁生透露了一个数字,“年增长的速度超过了40%”。

 

 

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一词高频出现,被提及了逾50次。而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顶层架构层面的产业“拐点”至少体现在四个层面:首先,第一次提到为老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第二,强调构建疾病预防体系;第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变化,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单单是靠制造大国,更依赖新兴的消费大国,而医疗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块。”陈怡宁说。

 

 

知名商业报道新媒体平台界面新闻高级副总裁郭为中,也从媒体实践的侧面给予了佐证,“从商业报道的角度看,硬核科技、医药、智能制造这几大产业,也是国家大力主推的舆论导向,尽管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来看,它有着‘出圈’的价值,我们也要准确估量‘出圈’的风险。”

 

 

 

技术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共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回归”

 

 

 

在这个价值十万亿的医疗技术产业生态中,媒体如何找到自我定位? 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给出了他的看法,“大家都在说技术驱动,但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带来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我们觉得应该有三个维度:第一,‘十四五’规划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技术上的突破来自于科研院校、来自于专家、临床医生、也包括近期很多投资机构开始侧重早期项目的医、产、学、研、投多方协同;第二,来自于变革共识,而促进这种多方共识的达成,就是我们媒体要做的事;第三个维度的变化,就是产业界的实践,产业的实践才能真正推动梦想变成现实。”

 

 

这种多方共识的达成,在座的媒体几乎一致认同,医疗新生态公共价值体系的构建,其基础就在于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共识。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种“价值回归”。曾创办财新健康点的“八点健闻”主编季敏华直言,“就我自己心里所想,以患者为中心一直都没有变过,不管报道也好、企业也好,如果真正能够回归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话,其实很多东西迎刃而解。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说,问题是能不能做到。”

 

 

“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执行出品人谭勇对此也深有感触,从医药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来看,正在从过去较为粗放的商业公司,转变为技术驱动的科技企业,“但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行业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因为技术驱动是有风险的,技术的背后是要拥抱风险,而过去营销驱动的确定性是很强的。就像过去制药行业说低风险、高利润、高收入,现在才真正要走到高风险、高利润,没有高风险就没有高利润,这样一个大的变化,我认为媒体唯一能做是的创造巨大的信息流,让人的认知能够逐渐有所改变。”

 

 

 

三医联动下的关系扩容打造去中心化的“专业内容供给”

 

 

 

患者与医疗决策者之间巨大的信息差,是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基本处境。而在国内的语境下,患者相对处于更被动的地位,“中国的患者决策权不高,不像在国外,患者组织甚至可以参与药品的定价。”丁香园数字化生态负责人、在英国学医多年的吕妍如是说。如何把过去存在扭曲的因素,进行有效疏导,从而真正形成价值回归,是一个有待媒体、企业共同参与解决的课题。

 

 

谁来弥合医患之间的信息差?在当前的产业新生态下,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研究院负责人朱萍认为,“过去,前沿的医疗知识在医生间传递的时候,最初全国就那么三五个顶尖的医生,然后在医院渠道中通过行政化的体系,在专家跟主任、主任跟普通医生之间相互传递,可以想象到达患者端的时候,它会是怎样的。但事实上,媒体应该参与到这个过程里面去,健康传播不应该是非常‘中心化’的一个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医保支付改革、以及药价改革的力度,整个被拉长的决策链当中,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季敏华直言,“过去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可能仅仅指发生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而现在复杂的三医体系结构当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是彼此误解,尤其是在带量采购以后,其实需要更多的沟通。”“八点健闻”在对骨科、冠脉集采的报道中,已经将医患关系的视角延展到了院长、基层医生、乃至医疗销售代表的层面,因为他们都是这一“扩容”关系中的构成者之一。

 

 

赛柏兰作为以医药代理商为受众起家的平台,总编王蔚佳也从她的切身感受出发,认同这种正在发生的变化,“医疗消费习惯的改变,包括中间过程中加入了商保等新的元素,带来客户端的变化,对于我们媒体来说,其实也意味着客户是在不断前置的,然而以‘患者为中心’,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就看实现路径是怎样,尽管目前可能还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业界探讨,但好在比起10年前已经清晰太多。”

 

 

 

打破医疗“黑匣子”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院外市场、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手段的陆续兴起,媒体平台的职能也正在发生转变。而这不仅仅像纸面上所显示的数据那么简单,据波士顿咨询报告,2020年中国在线问诊量比之前年暴增5.2倍,即便今年稍有回落,仍达到了可观的增量。

 

 

“但我们今天提到院外的医患互动远远不止在线问诊这一种“,丁香园数字化生态负责人吕妍说,”仅以丁香园为例,我们在构建新的医疗决策场景方面,疫苗一体化服务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数据的再分配,月均接种量达到10万支,包含了流感疫苗、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二类自费苗,可以说是对目前公卫系统的一个有效补充。而且,让我没想到的是,比如说知识付费前两年在大众端可能还算个热门,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平台期,但在医生端的增长,仍然十分可观。”对此,参与讨论的媒体大咖也纷纷认同,在医疗信息和健康知识系统教育、基层医生教育等领域,创新技术手段的介入仍有很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患者组织的发展也在逐步壮大,比如罕见病、淋巴癌、糖尿病等领域的患者组织,已经在辅助诊断和康复领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总编助理李晨玉对此也深有感触,“2015年‘健康中国行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发布健康新闻或者健康信息,未来的方向是要起到健康促进机构的作用。“

 

 

当媒体、企业等更多利益相关方介入到扩容后的医患沟通中来,如何因势利导地维护好良性的医患关系,也受到了在场媒体的高度关注。健康界研究院院长、曾经也是一名骨科医生的刘晖认为,“医患作为这种互动中的核心,现在营造一个能对医生容错和包容的环境很重要,因为医疗进步慢的一个最致命问题是不容许分享失败案例,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像‘黑匣子’现象,如果拿医疗跟航空业相比,过去它的进步没那么快,就是因为在航空业,大家遇到一个失败,‘黑匣子’记录哪里出了问题,就跟全世界分享;而医疗行业一旦出现问题,是绝对不会分享的,因为任何一个医生、或者医疗决策者一旦出现医疗事故,都会被认为是巨大的耻辱、不可被原谅,但我认为我们媒体有必要去推动这个事,去打破‘医疗黑匣子’,也让患者、公众对医生更加包容。”

 

 

如今,行业站在了这样一个“拐点”上,不仅技术驱动下的发展转型迫在眉睫,而且以可及性、效率为核心的支付体系改革,也极大程度上改变着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构建新价值体系的方式,在经历了近三个小时激烈的思维碰撞后,陈怡宁最后总结到,“未来,随着医疗药械和医疗服务价格趋于患者跟医疗价值的平衡,怎么样能够真正实现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目的,同时让技术创新有更丰沛的土壤和空间,兼顾公平与效率,要构建这样一个产业新生态下的舆论共识,‘以患者为中心’是一切价值回归的基础。”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