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为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做了哪些努力?

为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做了哪些努力?

  • 作者:于焕焕
  • 来源:八点健闻Plus
  • 发布时间:2021-10-06 15:45

为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做了哪些努力?

【概要描述】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医院大会在北京举办,分论坛五——“患者安全:系统提升 持续改进”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多位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及核安全与航空安全专家就患者安全管理的多项核心课题进行了讨论,各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充分阐述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及本院患者安全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为医院下一步系统提升、持续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

  • 作者:于焕焕
  • 来源:八点健闻Plus
  • 发布时间:2021-10-06 15:45
详情

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医院大会在北京举办,分论坛五——“患者安全:系统提升 持续改进”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多位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及核安全与航空安全专家就患者安全管理的多项核心课题进行了讨论,各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充分阐述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及本院患者安全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为医院下一步系统提升、持续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

 

 

 

凝聚共识:为什么要呼吁关注患者安全?

 

 

 

医疗服务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一些致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发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的不良事件,并非有人故意伤害,而是由于当今医疗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的。

 

 

患者安全是医疗的基石,中国医院协会田家政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患者安全关键在于持续的关注、全方位的管理和系统性的提升”。

 

 

△中国医院协会秘书长田家政

 

 

患者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论坛主持嘉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指出,关注患者安全就是通过系统性的、预防性的措施,来降低医疗过程中及医院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尽量减少患者在院期间的不必要伤害,以维护患者及医疗环境的安全。

 

 

“患者安全,预防是第一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在分论坛学术致辞中提及, 医院进行患者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预防为主,形成文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付卫认为,“医生和患者对 ‘患者安全’这一课题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建立管理体制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患者安全,“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它是0和1的关系,(不良事件)是不可接受的,但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来说,医生并非精密机器,零伤害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苛责个人并无法提升安全系数,人为错误的背后潜藏许多系统性失误,所以医院管理者更需要通过系统的思维和流程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安全”。

 

 

“英美澳加等高收入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每10名患者就有1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 而这其中有58%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提示我们为什么做患者安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平介绍,当今医疗系统的重要挑战之一不是追赶最新的临床操作或高科技设备,而是在复杂、压力大和快节奏的环境中提供更安全的照顾。王平副院长还指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紧缺,一些大医院人满为患,给患者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勇介绍,医疗服务过程不只有主治医生,还有许多助理医师,而我国医学生的教育体系、专科医生培训体系仍需完善,这就为保障患者安全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患者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医院提高认识、作出行动,要系统地、持续地改进和提升整个医疗系统的患者安全体系。

 

 

中国医院协会一直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工作,自2006年起,协会已接连推出了7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每一版都聚焦在医疗工作中最容易出错、最容易给病人带来伤害的环节,为全行业的医务工作者们提供了持续的规范性指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患者安全管理需要向其他行业学习,因此论坛还邀请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陈志刚、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主任李海鹏分别从核安全和民航安全的角度分享了系统安全的概念和管理措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高华院长认为民航安全和核安全管理中的设备到期强制报废制度及相关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措施为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了思路。

 

 

 

系统提升:如何建设患者安全体系?

 

 

 

会上,王平副院长详细地介绍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做有温度的医护人,提供有品质的诊疗服务”,为培育患者安全文化,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会每年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为医师、护士、医技、管理、保洁、保卫、后勤及三“新”人员等全体员工提供培训,提升医护工作者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将不良事件的防范和处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还开展了丰富的患者安全教育活动。为动员医护人员参与进来,医院还定期举办患者安全系统改进案例擂台赛、患者安全文化月及患者安全研讨会等活动,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从错误学习,做系统改进”。

 

 

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还建立了依托电子系统的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不良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分类管理,并将其纳入科室考核。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则重点介绍了危急重症救治与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问题。为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安全,江苏省人民医院搭建了四大体系,包括“领导部署、各部协调配合”的组织体系,“看得见、派得出、控得住、收得进”的业务体系、响应体系、以急诊医学和职业病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依托的技术保障体系,并组建了江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此外,该院还依托院内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指导中心、新生儿救治指导中心、中毒中心、出血中心搭建了急救平台。

 

 

围手术期医疗管理是患者安全管理的核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围术期全流程管理体系:一是从环境、设备、技术、人员、应急预案的准入及多学科联合诊疗入手进行源头预防;二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部位标识、手术风险评估,实时数据抓取手术麻醉系统,推动手术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三是要在终末端,对不良事件实行报告、听证制度,并对死亡病例及时进行讨论反思。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绝大多数和安全有关,和质量有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吴英峰认为,“患者安全关系到医疗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提高安全意识”。

 

 

文化建设是医院推进患者安全工作的关键,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勇强调,“安全的文化意识非常重要,全员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无惩罚的上报,然后再以病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去做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只有这样不断地解决问题,我们的患者安全才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医院如何兼顾患者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就为公立医院的患者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坛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付卫的演讲——“高质量医院建设背景下的患者安全管理”,在会场内引起了热烈反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一家成立于1988年的年轻医院,年均门诊人次超350万,疫情前北医三院的门诊、急诊、手术、出院人次均在连年增长。2018-19年,北医三院连续两次位列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五名。

 

 

付卫副院长这样概括北医三院的患者安全形势,“我们医院占地面积小,床位数少,同时周转率又非常快,这样的情况对于患者安全,对我们的医疗管理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北医三院的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患者安全,体系为本”,北医三院在传统院科两级负责、四级例会执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院科联动。“增加的这一级主要是针对一些医疗差错、安全隐患或者是一些频繁出现的问题,我们院里的领导班子要与科室里面进行约谈,能够形成5级的管理制度,逐渐增强”。

 

 

而各科室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缺陷指标制定本年度改进目标,全院47个临床科室,每年年度改进的目标超七十个。付卫副院长向我们展示了17个科室近两年的不良事件情况,“医院会据此定位干预关键点,召开年度改进的工作会,辅导科室能够加以持续进”。 

 

 

在患者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北医三院也将人员培训放在了突出位置上。“培训的核心问题是医务人员是否感兴趣、是否实用”,付卫副院长强调,培训的关键是“要来自临床,要接地气!”

 

 

第三个方面则是提高病种精细化管理水平,防微杜渐。北医三院开发了单病种质量管理平台,进行诊疗过程实时监测、反馈。根据获取的单病种的环节质量数据,医院医务处、医工处、药剂科、医院感染管理处、病案科、医保办、输血科等职能和医技部门会对病种的过程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耗材使用、合理用药、院感防控、病案首页填写以及分院区同质化管理等多角度查找缺陷和不足,并及时进行分析改进。三院还将其与DRG结合,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督促单病种质量持续改进。

 

 

医务团队内部、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一大原因,为解决这个痛点,北医三院实行“提前介入谈话”制度,即开展具有较高医疗风险的诊疗活动,需强化医患沟通,并提前预备应对方案;为了方面团队沟通,医院“设立了6000专线,创建临床—管理沟通绿色通道”。

 

 

“在不良事件上报方面,国家要求是四大类,而我们有七大类,基本能够实现大部分相关事件的信息化”,在不良事件管理方面,三院也建立了“上报-处理-分析-分享-警示”的全流程跟进机制。

 

 

“医学首先是人学,医道首先是有温度的学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主任医师则从临床医生的角度,通过多个真实而动人的事例说明,科技是一把更好的手术刀,它既可以医疗服务质量,也可以让我们的医疗更安全。

 

 

 

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控院感?

 

 

 

预防院感是医院患者安全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 医源性感染波及了5-15%的住院患者,影响9-37%的重症监护室患者。

 

 

当下,感染控制不再只局限于在外科手术过程中保护患者,医务人员、三方服务人员、患者家属等其他人员也应被重视起来。

 

 

在新冠疫情中,武汉、哈尔滨、青岛、郑州等多地医院发生过院内感染,其中青岛胸科医院和郑州六院院感外溢引起了较大规模疫情。八点健闻一直在持续关注、总结新冠疫情中的院感事件,推出了多篇重磅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在此次论坛中,八点健闻智库总经理莫杨与五位资深医院管理者就“疫情常态化下的院感控制”进行了深度探讨。

 

 

“院感一旦发生,不仅对这家医院有影响,而且会影响周边的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净从外来感染者筛检和预防院内二次传播两个方面分享了上海经验。

 

 

此前南京刚刚经历过一轮疫情的洗礼,疫情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曾出现过一名相关患者,鼓楼医院的于成功副院长分享了他的心得:“医院是最后一道防线,它有症状到医院来看病我们再发现不了那就出现了交叉感染,患者传播了就是医院的责任。发现可疑人员,要先管后筛,最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常态下要重点抓好重点”,于成功副院长提醒,“大家要做好自然的防护,医院人流密集,很难做到不聚集,我们能做到的就要‘防’。同时,我们还要对高危科室及高危人群容易出现的环节进行重点防控,做好演练,提高防控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能迅速地处理”。

 

 

后疫情时代,在做好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副院长刘力戈分享了“朝阳系”的防控措施,除每周巡查、报告、清算风险点外,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设置发热门诊、多层缓冲病房、核酸检测绿色通道等严把入口关,对发热病人进行全程闭环管理,严防交叉感染,同时,朝阳医院还实行“非必要不探视”、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核酸检测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来监测疫情。

 

 

未经历过疫情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作出了多项常态化防控部署,其院长曹铭锋介绍,该院会对入院患者进行多道流调筛查,并举行了多次紧急演练。

 

 

与一般病人相比,肿瘤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治疗阶段的肿瘤病人不适宜接种疫苗,且肿瘤病人需要连贯的治疗,这就对医院的精准防控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入院以1+3政策为例介绍了肿瘤专科医院的精准化防控要求,“我们初诊是可以1+3,但肿瘤病人放化疗期间要反复多次住院,是不是要机械的执行1+3、每次都要做CT?我们肯定要有不一样的思考”。薛冬认为,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更考验医院管理者的担当和智慧。

 

 

患者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在本次论坛中,多位医院管理者、专家深入探讨患者安全概念,积极探索患者安全管理方法,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知识。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网注重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本文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请仅做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