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体医融合的成都实践(二)|科学运动,让“暴走老汉”放慢脚步

体医融合的成都实践(二)|科学运动,让“暴走老汉”放慢脚步

  • 作者: 李博 裴晗
  • 来源:红星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28 18:09

体医融合的成都实践(二)|科学运动,让“暴走老汉”放慢脚步

【概要描述】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联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精选148位首测对象,通过连续半年时间的持续培训和监测,形成了《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 作者: 李博 裴晗
  • 来源:红星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28 18:09
详情

 

 

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联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精选148位首测对象,通过连续半年时间的持续培训和监测,形成了《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截至今年5月,共有148名普通市民参与进来,在为期半年的项目周期内坚持受测,为最终的评估报告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运动成都对此次报告进行持续报道。在这些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具备长期运动习惯的中老年群体,同样也有部分缺乏固定运动习惯的市民参与。不同变量对于“体医融合”项目的探索,带来了不同数据采样的分析;通过半年时间的体质监测和开展固定体育活动,这些中老年人“以体为媒”,打开了更加广泛的生活圈层。受测者如何挑选?如何进行测试?数据如何收集?这些都是外界关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如何改善身体和心理素质?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受测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从日行百里到科学健步走 “暴走老汉”放慢脚步

 

 

从2008年左右开始,丁一华与老伙计们在成都创建了“暴走俱乐部”。在与红星新闻记者的聊天中,现年66岁的丁一华表示:“其实当时我们创建这样的一个俱乐部,更多地就是想让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家都是徒步的爱好者,我们都非常享受暴走创建的一个压力释放场。”

 

最多的时候,俱乐部的注册人数超过了2000人,其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年龄都超过了60岁。而在前几年,丁一华他们的“暴走俱乐部”加入了成都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更名为“徒步俱乐部”。谈及这个变化,丁一华表示:“最开始我们的暴走确实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单次的徒步里程基本上都在30-40公里,现在想想,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确实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我们在老体协的指导下,也经常到龙泉驿、黄龙溪等一些近郊的地方去徒步,但是单次的里程控制在10公里左右,大家更多地就是到郊外去放松心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杨运才同样是徒步俱乐部的一员,他表示自己在加入这个俱乐部之前其实算是人生的一段低潮期。“因为之前我也是在国企工作,单位改制之后一下子闲了下来,整个人就感觉处于一个人生低谷,与这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徒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我们原来不时地会去夜走三环,从晚上7点开始直到早上6点,用徒步的方式来走完这51.6公里的路程。现在知道了要科学锻炼,所以也就不会再去挑战这样的难度了。”

 

去年疫情期间,丁一华所在的徒步俱乐部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活动,所以每次活动的组织任务落在了俱乐部下属的各个中队头上。据丁一华回忆说,去年基本上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在40人左右,大家希望保持这样的运动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持续地锻炼,让这些退休职工的心情能够更加愉悦。

 

从去年的10月开始,老体协徒步俱乐部就收到了参加此次“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的邀请,每周三次集中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测试以及徒步活动,让丁一华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棒。“这样的活动虽然看上去非常繁琐,每次集中的时候我们要在徒步过程中间穿插两到三次身体指标测试,但是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了科学健身的重要性,毕竟年龄大了之后需要在保持运动习惯之余,更加把握‘适度’的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这样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对中老年群体的关心,在老龄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也觉得非常温暖和贴心。”

 

据此次《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在6个月的健步走干预后,从整体上看,丁一华、杨运才和其他徒步俱乐部的成员身体素质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体重、BMI指数、反应时、HAMA压力指数等指数均有显著下降,而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Berg防跌倒指数均有显著提升。

 

谈及未来自己所在的这个俱乐部如何发展时,丁一华毫不犹豫地说,其实自己就是想要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在运动中找到自己退休之后的更多可能。“我们的招新更多还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但是近年来由于有更多随子女定居成都的‘新成都人’加入,大家在我们的俱乐部里交到了更多的伙伴,这一点也让我挺自豪的!”

 

 

自己坚持运动是美德 带动他人健身是公德

 

 

在参与此次活动的人群中,除了丁一华所代表的健步走之外,健身操同样是一个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众所周知,在近十年的发展之后,中老年群体中尤其是女性群体,极大地推动了健身操这项运动的发展,更是成为了中老年体育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来自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吴志健,既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分院团队的组织者。

 

在与红星新闻记者的交谈中,吴志健表示其实自己所在的中科院成都分院的运动小队有不少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是人员的构成相对老体协的其他成员单位来说更加单一,基本上都是分院的员工及其家属。“其实除了健身操之外,我们院里体育开展的项目还挺多的,太极拳这些也都是人员参与的大项!”

 

从1994年成立了这样一个离退休员工俱乐部,到2008年正式加入老体协,已经步入壮年的俱乐部愈发走上正轨。据吴志健介绍,她所在的俱乐部参加此次体医融合的项目,是想要在科学的帮助下,检验一下自己平时运动锻炼的效果究竟如何。

 

经过半年的运动干预,吴志健所在的健身操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其中心肺功能、血管机能、肌肉力量、反应能力等指标均显著提升,同时受干预成员的焦虑指数有一定程度地回落。健身操这项新型潮流的“绿色运动”,通过该项目被证明是有效的中强度有氧锻炼方式,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持续20至30分钟的强度,能够让中老年群体的身心指标显著改善。

 

平日不管是在分院内的文化广场还是文化活动中心,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都让所有像吴志健一样热爱运动的分院退休员工有了最好的运动场所。而谈及这几十年来接触体育运动最大的感触,吴志健动情地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说句实话,我非常感谢之前我一个朋友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是让我受用终生。他说‘自己坚持运动是一种美德,带动他人参与健身则是一种公德。’我在过去的这十几年时间内,也身体力行,带动更多身边的亲人、朋友,加入到运动中来。通过此次科研项目,我更加深知‘科学运动’的重要性,用运动来干预身体,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避免慢性病和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此次最大的感触。”

 

 

 

“座上宾”到健身操爱好者  零基础的她坦言“体医融合”是民生工程

 

 

 

在此次的体质监测活动中,专业的医师和运动指导人员根据干预对象具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处方的形式对其运动的频次、强度、时间、方式、运动量、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指导,以帮助参与者通过运动锻炼改善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实现体医融合的目的。

 

不同于丁一华和吴志健,谢志宏在此前几乎毫无运动习惯,退休前在泸州一所中学任职。退休前谢志宏几乎可以说是一位“座上宾”,很少离开办公室,更不要说有节奏地、长期参与体育运动了。在跟红星新闻记者交流时,谢志宏更是开玩笑地表示:“可能之前强度最大的体育运动就是做些家务活了。”

 

退休之后的她受到了好友吴志健的耳濡目染,开始慢慢跟着大家跳健身操,偶尔也跟着学习一下太极拳和通络操。不过在此次参加体医融合项目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谢志宏并没有保持稳定的运动习惯。从去年的10月开始到今年4月,她与所有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参与者一道,全程坚持了下来。在采访现场,谢志宏更是在谈到每天运动前的“热身操”时,即兴为红星新闻记者演示了一下。

 

“其实像是单脚站立这样简单的项目,非常考验平衡能力,我之前几乎一两秒钟就坚持不下来了。不过现在,在半年多持续性地锻炼之后,自己的平衡能力也极大提升了。”谢志宏表示,“这套热身操也是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专门为此次参与者量身定制的一套,能够针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来帮助大家达到运动前充分活动身体的作用。”

 

从零基础到一坚持就是半年,现在每天出门谢志宏都会将参与活动时监测身体指标的运动手环戴在手上。“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运动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锻炼和保持,更重要的是避免大家在退休之后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运动的健身属性是大家都很好理解的,而就像这次活动中还要监测我们的心理状态一样,相信运动对于大家有一个愉悦的身心同样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谢志宏表示,“其实‘体医融合’更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民生工程,在老龄化的社会中,大家需要通过运动来更多干预,帮助减少慢性病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危害。”

 

像上述四位参与者一样,每个人都是此次体医融合项目的初尝者,也是与成都在体医融合道路上携手前行的探索者。

 

未来,在体医融合的道路上,提高广大市民对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认可度和知晓度,通过科学、安全、专业、可操作性强的运动健身方式,提高市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才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是如何来规划和布局“体医融合”的“成都路径”?请关注《2020年成都市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工作项目评估报告》系列报道第三篇,这一具有天府特色的路径将完整地展开在大家面前。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版权异义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