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人工关节集采降价80%,降价不降质,便宜未必没好货

人工关节集采降价80%,降价不降质,便宜未必没好货

  • 作者:爱思考的朱医生
  • 来源:今日头条
  • 发布时间:2021-09-22 09:34

人工关节集采降价80%,降价不降质,便宜未必没好货

【概要描述】9月14日,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开展的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本人也有幸在现场感受了各投标企业残酷的价格厮杀。

  • 作者:爱思考的朱医生
  • 来源:今日头条
  • 发布时间:2021-09-22 09:34
详情

9月14日,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开展的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本人也有幸在现场感受了各投标企业残酷的价格厮杀。

 

 

 

 

在此轮集采即将开标的节点,网络上“适时”爆出两篇热文,一篇是《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另一篇是《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业内呼吁“低价中标”理念应客观评价》,两篇文章立意鲜明,剑指上一轮冠脉支架集采降价95%之后的服务与质量问题。

 

要说清楚集采压价会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与服务,首先得搞清楚医用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原因在哪里?谁又是这块蛋糕的受益者?

 

 

内卷——带金销售

 

 

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是医疗市场化改革之后产品销售“内卷”的产物。

 

在20世纪80年代医疗市场化改革之后,医药费用三大构成中,检查检验与医疗服务仍由政府定价,唯有药品耗材改为了市场定价,竞争日趋白热化。

 

除了极少数新品种,药品耗材的成本价或者出厂价其实是非常低的,卖到患者手里贵主要是因为促销成本高。

 

因为法制不健全,医药代理商为了增加销量,通过给医生回扣的方式促销,使得医生选药逐渐偏离病情需要的本途,治病由公益变向功利,“用药不看疗效看钞票”,导致药品耗材数量与价格双虚高。

 

所以,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的根源不在于生产企业,也不在于真正的流通企业,而是从事产品营销的医药代表以及其背后的金主,这一群体的人数高达300万,多挂靠于医药公司。而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医师队伍总数才386.7万人,就快接近“一对一”服务了,他们几乎就是“编外医务人员”,一切生计用度都得从医疗卫生总费用中支出。

 

由此形成的“体外循环”,是中国医疗浪费最大的根源,也是医改红利最可能的来源。

 

 

集采——节支杀手

 

 

因为集采实施时间尚短、覆盖品种有限,对全国医药总费用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下面我就用集采前身--三明医改药品耗材集中限价采购,来展示集采的杀伤力。

 

(三明)2012-2020年三明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从改革前的16%以上下降到6.57%(还包含了8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因素)。如果不进行改革,到2020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费用将超过64亿元,而实际仅为31.46亿元;2012-2020年9年合计超过360亿元,而实际仅为249.64亿元。9年的改革,医疗总费用相对节约了110.68亿元。

 

 

 

 

这还只是一个拥有248万人口的地级市数据。

 

此次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首年意向采购量共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占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的10%以上,也就是说公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总金额约2000亿左右。

 

按此次集采平均降幅80%计算,当集采全面铺开之后,只高值医用耗材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采购金额1600亿,分摊给全国医生都将达到人均4万元,集采威力可见一斑。

 

这些钱可都是要从医药代理的口袋里真金白银掏出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于将就此失业,改革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说完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的原因,以及集采可能带来的红利,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关于集采会不会降低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问题。

 

 

集采——降价不降质

 

 

搅局者说冠脉支架太便宜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说会影响研发,似乎集采就要影响医药科技发展的进程,这明显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首先,医保局集采的中标产品或企业都必须拥有相应的资质,而对中标产品质量把关的是药监部门,而不是医保局。医保局与患者一样,都是买方而非卖方。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市场监督来讲,市场上本就不该出现不合格产品,如果医保为了给患者省钱不小心买到了次品,那么患者应该向管产品质量的药监部门投诉,向生产企业追偿,医保部门不具备鉴定产品质量的职权与能力,伸手管产品质量那是严重越位。

 

其次,集采打压的是中间环节的促销成本,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没有任何影响。上文对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的分析已经明确,价格虚高的水分主要来自于营销环节。就拿冠脉支架来讲,据相关行业人士透露成本价也就在500至600元左右,集采均价700元仍有16%-40%的利润。从集采支架使用数据来看,“2021年1-8月,中选企业已出厂供应中选支架198万个,达全年协议采购量的1.8倍以上,为医院实际使用量的1.8倍”。中选企业在完成协议供货量后,仍然超额80%供货,说明产品还是有利润空间,否则供得越多岂不赔得越惨。

 

再来说说服务的问题。

 

 

服务——自力更生

 

 

 

集采之前的暴利时代,服务成本包括:物流、配送、备货及跟台等服务费用都包含在虚高的价格里,占比很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集采之后,耗材价格逐渐回归合理,服务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比迅速提高,对于冠脉支架这样成熟的产品来说,在生产成本大同小异的前提下,对服务成本控制成效将决定产品的利润率。从前那种随叫随到“保姆式”服务,现在变得难以承受,相应的服务必然要向医疗机构移交,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衔接的问题,国家医保局的回应能很好说明问题所在。

 

“出厂供应量扣除医疗机构使用量后,流通和库存等环节达88万个,供应充足。从全国来看,各种规格的支架均有库存。集采前后,各种长度、直径规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厂供应结构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以上数据指出支架供应宏观上没有任何问题,像文章《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中所说的问题,明显就是因为医院备货不足,这不但不是集采导致的问题,反而应该是集采可以解决的问题。

 

集采之前支架1.3万一支,医院如果将各种型号都备齐、备足,那将是一笔不菲的成本。现在集采后700元一根,有的药品一盒都不止这个价,医院完全可以自己备货,导致缺货只能说明医院耗材管理存在问题,这不能让集采来背锅。

 

此次骨科人工关节集采,将跟台服务费单列,可见集采部门操作越发娴熟,规则制定也更合理,这是经验积累的成果。

 

 

破冰——部门协同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药品耗材虚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新组建的部门,国家医保局组织实施集采是对医疗浪费说“不”的破冰之旅,破冰融化而来的水分不但将作为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的甘露之水,更会成为后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薪酬的希望之水。

 

改革离不开各界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集采挤压药耗水分只是解决了医改红利的来源问题,后续配套措施如果不完善,历尽艰辛取得的降价成果,可能会被颠覆或吞噬,而这需要医改相关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医改不能“一骑绝尘”,而应该“齐头并进”;改革需要担当,心中要装着“人民”,而不是“利益”。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