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帆医药2.1亿转让升白药F-627,有望在美国率先上市
- 作者:赵德云
- 来源:梅斯智库
- 发布时间:2021-09-08 13:36
亿帆医药2.1亿转让升白药F-627,有望在美国率先上市
【概要描述】8月30日,亿帆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上海亿一已于8月26日同意将F-627相关的在中国境内的所有知识产权和商业化权益独家许可给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天晴”)及其全资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晴南京顺欣”)。
- 作者:赵德云
- 来源:梅斯智库
- 发布时间:2021-09-08 13:36
8月30日,亿帆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上海亿一已于8月26日同意将F-627相关的在中国境内的所有知识产权和商业化权益独家许可给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天晴”)及其全资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晴南京顺欣”)。
天晴南京顺欣同意受让并委托北京亿一进行生产,天晴南京顺欣需向上海亿一支付最高额不超过21,000万元的许可费,以及分级的净销售额提成费。
公司控股子公司Evive Biotech Ltd 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c 融合蛋白(F-627)用于预防及治疗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627是基于亿一生物现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Di-KineTM 双分子技术平台开发的创新生物药品种。是基于 Fc 融合蛋白技术,由 CHO 细胞表达的 rhG-CSF 二聚体,具有长效和强效的生物学特点。
目前 F-627 主要应用于预防及治疗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使肿瘤化疗患者嗜中性粒细胞迅速增殖和恢复,从而增强了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能力,以防止患者在化疗期间死于感染或者其他相关并发症。
公告称,2017年10月,F-627第二个国际III期临床试验(以下简称“05试验”)方案与 FDA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SPA),表明FDA认可F-627的05临床试验方案和临床结果统计分析方法。2018年1月,亿一生物完成了F-627首个在美国开展的III 期临床试验(以下简称“04试验”),并达到预设主要疗效终点,受试者耐受情况良好,安全性达到预期。
2020年1月5日,亿一生物收到在中国开展的F-627的III 期临床试验《统计数据图表合集》,统计结果表明,F-627中国III期临床试验的 有效性结果已全面达到临床试验预设评价标准,疗效与对照药品(原研进口药品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当。
2020年6月,亿一生物收到在美国及欧洲开展的05试验《统计数据图表合集》,结果显示,第二个国际III期临床试验成功达 到预设主要疗效终点和次要疗效终点,药物疗效与对照药品相当。
2020年7月, 公司完成了05试验有关免疫原性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标志着无药物相关的抗体产生;自此,F-627国内外开展的I期、II期及III期临床试验,均圆满达到临床试验预设目标。
2021年3月30日,F-627向美国FDA提交BLA申请,2021 年5月27日晚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受理函,正式接受亿一生物 F627 的 BLA 申请,进入技术审核阶段,标志亿帆医药创新研发获得进一步突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10~9/L,儿童低于1.5×10~9/L,婴儿低于1×10~9/L。如果计数低于下限,感染风险增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000 至 1500/微升(1 至 1.5 × 109/升),中度:500 至 1000/微升(0.5 至 1 × 109/升),重度:低于 500/微升 (0.5 × 109/升),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 500/μL(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风险大幅增加。患者甚至会因口腔和肠道内的正常无害的活细菌而发生感染。
临床上主要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治疗该并发症,该类药物虽然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但仍然存在白细胞功能的提升效果不足、价格昂贵、伴随毒副作用等局限性。
升白细胞药物(升白药)可以提高白细胞数量,临床常见的升白药包括一般升白药(即蜂王浆、黄芪等中药升白药)、激素类升白药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其中G-CSF见效快,是国内外临床指南首推的用于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药物。G-CSF受体激活必须通过G-CSF配体双分子聚合,F-627含有两个G-CSF分子,从空间结构上更容易形成G-CSF配体-受体二聚体复合物,且其携带单抗结构上Fc蛋白,理论上和添加PEG效果类似,增加分子量减少半衰期,其二聚体结构可使得反应精准性更高。
CSF包括短效和长效两种类型,其中短效G-CSF在每个化疗周期内需要每日给药1~2次,如安进的Nupogen(非格司亭)、中外株式会社的Lenograstim(来格司亭),长效G-CSF主要通过聚乙二醇修饰来制备,在一个化疗周期中往往只需给药1次,如安进的Neulasta(培非格司亭,糖基化修饰)、恒瑞医药的艾多(硫培非格司亭)。
据美国商业报道网站business insider报道称,全球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IN)每年影响超过800 万人,仅在美国就有大约 100万人受到影响。全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市场估计为 60 亿美元,约85%以上的患者仍在使用第一代 rhG-CSF,而使用第二代 rhG-CSF 聚乙二醇化 rhG-CSF 的患者不到 15%。
海外最先推出升白药的是安进公司,在2015年高峰时期其销售的两个G-CSF产品高达到57亿美元,即便在长效剂型达到销售峰值以后,其在2017年依然实现了45.34亿美元的销售额,是同年短效剂型的8.3倍。该领域大量获批的产品还有赛诺菲的沙格司亭(商品名:leukine)和诺华旗下仿制药厂Sandoz的非格司亭(生物类似药,商品名:Zarxio),但Neupogen和Neulasta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垄断地位。
据公开资料,2019年全球G-CSF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其中长效化制剂占比达88%。长效G-CSF市场中Neulasta 占比达73%。Neulasta是安进研发的全球首个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产品,2002年1月被FDA批准用于降低肿瘤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关的的感染发生率,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达到峰值,约47.15亿美元。
近年来,由于生物类似物冲击,Neulasta销售额出现严重下滑,2020年下滑至22.93亿美元。目前全球已已批准4款Neulasta生物类似物,即Fulphila、Udenyca、Ziextenzo和Nyvepria。据头豹研究院报告称,2017年至2020年生物制剂放量带动升白药市场高速增长,目前市场85%被生物制剂占据,未来将稳定扩容。
目前全球升白药研发竞争格局较好,亿帆医药产品有望成为第六或第七个在美国上市的长效升白药,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长效G-CSF,未来上市后有望抢占一定市场份额。从目前国内市场看,长效G-CSF的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且从2018年开始超过短效G-CSF,目前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可见,G-CSF长效剂型的潜力很大。
今年5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鲁南制药集团旗下山东新时代药业申报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商品名:申力达)成为第4个国产长效升白药。
至此,国内拥有长效rhG-CSF生产批文的药企有4家,分别为山东新时代药业、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齐鲁制药和恒瑞医药。其中,山东新时代药业、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齐鲁制药的相关产品均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恒瑞的为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
2020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的市场格局为齐鲁制药和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几乎各占一半。鲁南制药旗下山东新时代药业的加入,将对目前的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冲击。
F-627是唯一一个和长效原研产品Neulasta以及短效产品Nupogen都做过头对头的临床试验产品,且头对头试验结果均达到预设的主要疗效终点。公司预测F-627在美国销售额有望达到2~3亿美元。
西南证券预计,国内升白药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且未来长效剂型有望成为主流。目前国内长效 G-CSF 研发竞争格局较好,亿帆医药该款产品有望在国内率先上市,预计未来有望成为超过10亿的大品种,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可以预见,未来升白药市场竞争格局将变得更加激烈。
参考资料:
1.亿帆医药公告
2.齐晓甜,张家祥,张晓亮,黄娜娜,李晓宇,孙 蓉. 中药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9, 50(20):5088-5095
3.https://markets.businessinsider.com/news/stocks/evive-biotech-meets-primary-and-secondary-endpoints-in-global-phase-iii-clinical-trial-for-their-novel-chemotherapy-induced-neutropenia-treatment-1029375176
4.头豹研究院升白药行业概览: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3221474788138_1.pdf?1616435901000.pdf
5.默沙东诊疗手册:https://www.msdmanuals.cn/home/blood-disorders/white-blood-cell-disorders/neutropenia
6.西南证券研报:F-627获得FDA受理,创新药研发获突破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