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这款大人和孩子都爱喝的饮料,却把人带进痛风的深渊!作为医生,我坦诚相告!

这款大人和孩子都爱喝的饮料,却把人带进痛风的深渊!作为医生,我坦诚相告!

  • 作者:
  • 来源:三甲传真
  • 发布时间:2021-09-06 16:15

这款大人和孩子都爱喝的饮料,却把人带进痛风的深渊!作为医生,我坦诚相告!

【概要描述】近日文章里有很多人留言一直饱受高尿酸、痛风折磨,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这些患者带来希望和帮助。

  • 作者:
  • 来源:三甲传真
  • 发布时间:2021-09-06 16:15
详情

本来今天想停更了,但觉得还是再坚持一下,因为近日文章里有很多人留言一直饱受高尿酸、痛风折磨,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这些患者带来希望和帮助。

 

高尿酸是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并称的“第四高”,会直接导致痛风的发作,痛起来真的很要命。但为什么很多人不吃海鲜、不喝酒,尿酸还是降不下来,甚至有很多孩子得了痛风呢?现代医学认为,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能让尿酸升高、却被很多人所忽略了的东西——果汁!

 

美国波士顿研究人员曾调查过8万妇女,得出结论:每天喝1杯橙汁的妇女,其痛风危险增加41%;每天喝2被橙汁的妇女,痛风风险增加2.4倍。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饮料有毒?不是的,因为果汁、饮料中含有果糖。果糖,才是造成我们痛风反复发作的元凶!

 

果糖是一种单糖,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在体内分解的过程中会直接产生尿酸,这等于增加了内源性尿酸的来源。同时,果糖又会减少肾尿酸排泄,进一步造成体内尿酸升高。所以,我们防痛风时,如果把防的重点单纯放在减少摄入嘌呤上,而忽视了果糖,最后就会导致痛风依旧会反复发作。

 

 

 

建议大家:

 

第一,每天食用水果要适量,千万不要把果汁当水喝,水果尽量别榨汁,尤其是鲜榨果汁更易诱发痛风。

 

第二,戒掉所有甜品饮料,包括可乐、功能饮料等。

 

第三,苹果、香蕉、梨、芒果、荔枝、哈密瓜、西瓜、甜瓜等水果,果糖含量很高,痛风患者千万别吃太多。

 

痛风患者跳过的“坑”远不止这些

还有几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将动物蛋白等同于高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鸡鸭鱼肉等“荤菜”都是高嘌呤食物,对所有的动物蛋白都敬而远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动物蛋白中海鲜和动物内脏属于高嘌呤食物,而一般的肉类属于中嘌呤食物,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因此,不是所有动物蛋白都需要控制。

 

动物蛋白是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同时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海鲜和动物内脏应该尽量避免,鸡鸭鱼肉等中嘌呤食物适当吃,牛奶(酸奶不行)和蛋类则可以放心吃。

 

 

误区二:将素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素菜嘌呤含量低,不会激发痛风,不需要特别限制。果蔬类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将素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坚持“宜素不宜荤”的说法是片面的。

 

痛风患者要控制菠菜、芦笋、紫菜、菌类、豆类及其制品等,控制含嘌呤较高的素菜类食物的摄入量。痛风急性发作期少吃或不吃,缓解期减少进食次数和进食量即可。

 

 

误区三:喝汤比吃肉好

 

有些患者认为喝汤不会增加嘌呤的摄入,不易诱发痛风。而事实上嘌呤易溶于水,在烹饪过程中,大部分溶于汤中,因此各种肉汤、菌菇汤嘌呤含量极高。

 

痛风患者应避免喝汤,尤其是肉汤、菌菇汤。烹饪方式上也有学问,在烹煮前,先把食物切成小块汆一汆,焯水后可减少食物中的嘌呤。

 

 

误区四:不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有些患者认为痛风的饮食原则就是要尽量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这种认识是片面的。2019版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指出,痛风与长期高热量饮食密切相关,体重指数是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的。因此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除了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以外,更应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可在原每日摄入能量基础上减少10%~15%,每月体重减少0.5~1公斤左右,逐渐使体重降至理想范围。在此期间, 切忌减体重过快 ,否则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

 

 

误区五:啤酒、茶水、咖啡有利于尿酸的排出

 

有些患者将医生所说的“多饮水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错误理解为喝啤酒、茶水、咖啡或饮料也可以促进尿酸排出。啤酒本身含有嘌呤,且酒精代谢可以使尿酸排泄降低。而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更有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所以,痛风患者应多饮水, 一般每天至少要达到2000毫升 ,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3000毫升,但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异常者要根据病情限制水的摄入量。饮水宜选用白开水、矿泉水或淡茶水。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