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img
>
>
>
大型医疗设备集采:非医保局职能,地方卫健委或可推进

大型医疗设备集采:非医保局职能,地方卫健委或可推进

  • 作者:谭卓曌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08-24 11:12

大型医疗设备集采:非医保局职能,地方卫健委或可推进

【概要描述】7月30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开展2021年度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这意味着国内首个大型医疗设备集中带量采购启动。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行业关注。

  • 作者:谭卓曌
  • 来源:深蓝观
  • 发布时间:2021-08-24 11:12
详情

7月30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开展2021年度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这意味着国内首个大型医疗设备集中带量采购启动。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行业关注。

 

此前7月28日,深圳市财政局也发布了《2021年度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八类医疗设备批量采购项目竞争性谈判采购审批前公示》(以下简称公示)。

 

两个国家集采的试点地区,一前一后发布消息。一场关于大型医疗设备国家集采即将到来的猜想与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01-

“常规操作”踩中预期  “杯弓蛇影”事出有因

 

 

 

最直接的反应出现在A股市场。在安徽省医保局发布通知之后,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股价在近4个交易日内累计跌超10%,市值蒸发超500亿元。

 

但在故事的主角之一——安徽省医保局看来,这种恐慌情绪匪夷所思。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安徽省每年都在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集中采购,之前一直由安徽省卫计委负责。

 

2018年机构改革后,这一部门全部职能划归到安徽省医保局,具体由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中心承担。这些职能中,包括了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职能。于是,安徽省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由医保局主导医疗设备采购的省份。

 

“仍旧是同一套班子干同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差别,”相关人士告诉深蓝观,在安徽,医保局的采购平台起到了一个采购服务中介的作用。

 

部分业内人士也认为,无论是安徽还是深圳,在医疗设备集采的操作上都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安徽的模式和前几年大同小异,深圳的《公示》也属于已经持续多年的常规招标,实际牵头单位为深圳市卫健委。

 

说到底,行业之所以恐慌,主要还是对“带量采购”过于敏感。在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的大背景之下,谈医保、集采色变的医疗行业难免杯弓蛇影。

 

 

-02-

医保难动医疗设备,广泛集采欠缺动机

 

 

 

长期以来,药品、耗材、大型医疗设备,是公立医院三大“盈利点”。当医保大刀砍向药品、耗材之后,与检验息息相关的医疗设备成为了最后、也是最难动的“一座大山“。

 

之所以难动,在于理由不那么充分。

 

药品、耗材,可以通过“代表们”给出回扣,来影响处方、手术行为——开更多药,拿更多提成,过度医疗过程一目了然。医保局作为最终买单方,自然有理由放开拳脚、大干一场。

 

医疗设备则截然不同,它最后和医生乱开检查的行为极为间接,代理商打点好医院“重要人物”,即可入场获利。

 

而添置大型医疗设备行为往往是医院自主行为,买单方为医院,并非医保局。纵然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已经将PET/CT、氩氦刀、微波治疗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就全国而言,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医疗设备一年的量也清晰可见——作为最高主管部门,卫健委每年会提前规划,给公立医院发放相应的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

 

“一家医院去买Pet-CT或磁共振,一年可能就一台。不像药品,集中采购的话,上千万、几百万的量,全国药品集采几百亿的规模。”相关人士透露,2020年,安徽省设备采购总金额是4.44亿元。“量不是那么大,去年,全省乙类医用设备报名集中采购70台设备。”

 

 

-03-

徽式集采理想“皖美”,“价采合一”现实艰巨

 

 

 

在安徽推行的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措施中,“分包”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所谓分包,是指招标之前,由专家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大型医用设备进行分类,划分各型号设备的技术层次,分成高端、中端、低端几个包,每一个包里只有一家厂商中标。

 

拿了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的公立医院,在平台提交申报,专家会根据医院需求、预算、级别,精准分到相应的包里。

 

尽管实际操作中面临如何保证分包合理等困难,但降低采购支出效果却立竿见影。2020年,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安徽省节约近1.8亿元。

 

同时,设备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如1.5T磁共振第2包,苏州朗润中标单价297万元,全国集采1.5T磁共振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第2包,GE中标单价从2018年度的896万下降至587万元,全国集采3.0T磁共振首次跌破600万元。

 

但安徽更期待的局面是,“引导相关大型设备检查的价格重新拟定。”

 

这也就是在官方文件中数次提到的“价采合一”——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探索逐步降低磁共振场强、CT探测器排数等大型医用设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加成。

 

以临床实用设备为参照开展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的成本核算,合理制定、调整相关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标准,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实现集中招标采购与项目定价、支付标准“价采合一”。

 

根据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原则,同步调整技术劳务类医疗服务价格。

 

相关人士告诉深蓝观,医疗设备和检验试剂存在同样一个问题,不是直接形成医疗服务价格,或直接跟医保基金关联,但会通过间接联系,显现出来。

 

这是一个听上去美好,却极为艰巨的设想。

 

相关证券分析师认为,“会影响医疗机构的收益和患者的负担,但对定价的影响不大,医疗服务的价格构成跟服务并不成比例。特别是安徽的状况,对医保政策来讲,影响不大。”

 

 

-04-

全国推广暂无基础,一旦实行利好厂商

 

 

 

国家集采是否会推进?一位行业人士认为,卫生部门作为职能部门,经财政部门同意后,推进集采,也是有可能。

 

一位地方医保局相关招标采购人员则认为,安徽的集采属于地方行为,而国家层面动向,“暂时没有听说”。

 

一般而言,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健委负责,类似PET/CT、手术机器人、64排及以上CT等等这一些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则由省级卫健委负责。

 

而在专家看来,即便安徽的方法广泛推行,那些先前“闻风丧胆”的国产医疗设备制造商,却很有可能是受益方。

 

在CT类,磁共振类设备市场中,市场保有率最多的品牌为传统三巨头“GPS”——GE、飞利浦和西门子,三个品牌的市场保有率加起来超过70%。技术含量多、市场准入门槛高,这是国产医疗设备以往分不到的蛋糕。

 

但根据安徽省2020年医疗设备的集采数据可见,国产品牌中标8台,中标数量占比17.8%;国产设备(国产品牌和在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中标15台(8台国产品牌,GE天津公司中标1.5T磁共振第1包7台),中标数量占比33.3%。

 

“一些临床应用型,我们国内产品已经能替代或部分替代进口,我们会引导专家在参数设置的时候,尽可能让国产设备参与竞争。一个是国产产品可以进到医院,另一个也带动相关进口设备价格的降低。”相关人士坦言。

 

相关证券分析师在走访各大医疗设备企业后,也看到医疗设备企业订单普遍较好,并且大单比例明显提高。

 

而各地医疗新基建开启,对于医疗设备行业而言,或许也是一个契机。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新增床位数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江苏、北京、上海、山东、陕西、四川、安徽、浙江、广东,成为建分院“狂热分子”。一个看得见的医疗设备“蓝海市场”,已初具雏形。

 

责任编辑:亦欣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除非无法确认,本网都会注明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推荐文章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